當代台灣原住民女性的族群、階級與性別多重挑戰

by 曾巧忻(排灣族)

LIMA台灣原住民青年團在2014年與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台灣國際醫學聯盟合作,邀請不同專業領域以及背景的夥伴,針對原住民女性概況、家庭暴力、性別平等主張與原住民族文化的衝突、政府對原住民女性地位的總體忽視等議題撰文,整理成在2014年CEDAW第二次國家報告審議中所提出的原住民族影子報告,並於審查會議中發表聲明,本文摘錄影子報告的內容,概略呈現目前台灣原住民女性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實際需求。

LIMA台灣原住民青年團積極參與國際原住民族會議。圖片來源www.pure-taiwan.info
LIMA台灣原住民青年團積極參與國際原住民族會議。圖片來源www.pure-taiwan.info

以總體而言,台灣原住民族社會不論從性別的分工還是價值體系來看,與漢文化傳統的「父權」思想有顯著的歧異,在原住民各族間也有極大的差異,若國家推動性別主流化時,未考量各族群間不同的文化規範意義,一概以漢人社會「重男輕女」的刻板傳統作為文化背景去理解,很容易就會對原有文化中的社會關係及意義產生錯誤的詮釋。

性別主流化政策改善原住民婦女現實困境有限

再者,台灣原住民族除了在文化上與漢族迥然有別,在殖民政權及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浪潮影響下,原住民女性面對的是族群、階級以及性別三者間交錯的結構困境(註一),現今多數原住民女性在生活現實中所面對的歧視或差別對待,若僅從兩性間是否已然平等來論,而未從原住民族整體的文化衝擊、經濟條件及政治資源去思考,那麼政策設計極有可能淪為紙上談兵、治標不治本。整體而言,過去針對台灣原住民女性的政策,大多是包裹於國家整體的福利政策之中,而作為政策工具的國家統計數據中,也未見對原住民女性的完整分析,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性別主流化政策中總是難以看見原住民婦女的圖像,就算有,多半也是去脈絡化而零散的「福利」,對於原住民婦女現實困境的改善相當有限。

若從台灣原住民女性平均餘命低於非原住民女性10歲以及事故傷害死亡率高於非原住民女性2.7倍兩個數據來看,雖然醫療服務資源的分配是健康不平等的重要因素(註二),但是其他像是教育、就業、勞動條件及社區環境等更顯著的社會決定因素,其實也影響甚鉅。因此,原住民女性的高勞動參與率及低勞動所得和惡劣的勞動條件,都是嚴重的社會保障不足問題。像是都市原住民女性所面對的家庭照養負擔及職場安全不足等困難,也不見政府回應,如今都會區原住民人口已占原住民總人口6成以上,面臨到的困境遠比原鄉部落複雜,從就業機會、居住、子女教育、健康照顧、職涯發展等議題,都讓原住民女性陷入多重的結構性困境。

性別平等主張需兼顧原住民文化意識

其次,主流社會的法律與不具文化脈絡的性別平等主張,也造成了原住民女性權利的迫害,舉例而言,排灣族的長嗣繼承制與男女無關,核心價值在於確保家庭照顧功能的延續及家族分工的平衡,但是在現行繼承制度的財產私有概念及漢族傳統長男繼承的衝擊下,已逐漸被瓦解,甚至有家產給長男,但家務仍需長女操持的分工失衡現象(註三)。同樣的情形,在卑南族的青年會所制度中也產生衝突,傳統卑南族是以女性持家,男子成年後須進入青年會所,負責部落中所有的勞動及安全保護工作,直到結婚後成家才能隨妻居,離開青年會所,為了確保男女有別的禮節及尊重,因此青年會所是嚴禁女性的進入,但政府性平委員因缺乏足夠的文化意識,而以「限制婦女活動」、「參加傳統祭儀障礙」為由要求卑南族部落提出說明,這都再再突顯了國家政策對於各族群間的文化差異缺乏理解,也未能因應不同社會情境中的女性,需要發展適切的性別平等政策,特別是性別平衡與平權之間的差異(註四)。

最後,原住民女性的家庭暴力問題嚴重,根據多項調查及研究指出,原住民女性的受暴比率高於一般婦女,在家暴的通報數據上各族也不同,但政府卻未有任何數據或說明能夠提出進一步解釋或解決方針(註五)。

除了上述議題,原住民女性在主流文化的影響下,其實普遍還面臨到參政權不足、性別刻板印象、物化女性等問題。不過,不論議題內容為何,唯有政府在規劃性別主流化或婦女權益保障政策時,能先完整理解殖民情境、政經結構、族群與文化因素及族群發展脈絡,才有可能真正實踐性別正義的不歧視精神。

註一:此段可參考原住民族影子報告頁3,7-8小點;頁6,17-18小點,原文由阮俊達撰寫。
註二:此段可參考原住民族影子報告頁2-3,11-13小點,原文由黃怡碧撰寫。
註三:此段可參考原住民族影子報告頁5,14小點,原文由Saiviq Kisasa撰寫。
註四:此段可參考原住民族影子報告頁8-9,27-35小點,原文由陳美齡撰寫。
註五:此段可參考原住民族影子報告頁7-8,20-26小點,原文由朱世宏撰寫。

(作者為LIMA台灣原住民青年團成員)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