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尊女卑的蒙古國 母嬰親善的天堂

by 宋珮琦

蒙古包、一望無際的地平線、牛羊成群,還有穿著傳統蒙古衣靴的牧民,騎著馬逐水草而居……這是我們服務牧區家庭的生活樣貌,也是大家在地理課本上所認識的蒙古國。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天然災害造成牲口大量死亡,在牧區生活越來越艱困,有些遊牧家庭被迫搬到城市生存;國家建設和資源都集中在首都烏蘭巴托,也有些家庭是為了給子女更好的教育資源而遷移到首都,吸引全國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這座相當台灣花蓮土地面積一樣大的城市裡。

扶助家庭在都市邊緣搭建蒙古包而居。宋珮琦提供

從烏蘭巴托的心臟,向四周的山坡看過去,有著密密麻麻的蒙古包和木造平房,這裡就是居民區,又稱蒙古包區(Ger District)。新搬遷來到城市邊緣的家庭,不得不改變生活方式。在牧區生活不用花到什麼錢,飼養的牛羊,牠們可以提供家庭基本所需的一切。然而這座城市裡,你必須支付交通費、購買衣物、食材、學校學用品等,甚至租賃土地或蒙古包的費用,一切都需要透過金錢消費才能獲得生活所需。遊牧民族生存的技能也很少適合城市生活,許多人只能打臨工維生,加上蒙古寒冬長達半年,最冷氣溫可達負40度,也限制家長工作的穩定性,導致許多孩子隨父母寄居在不同的親友家,家庭經濟功能不彰,甚至造成孩子無法穩定就學。

擔任社工的我,2015年因緣際會被家扶基金會派任至蒙古家扶中心,在當地提供營養改善、教育協助、就業培力、偏鄉醫療等服務,協助兒童家庭改善住家環境、增加家庭功能,長期且計畫性的改善當地社區的基礎建設。我們的扶助對象多為單親、失依、隔代教養家庭的兒童,主要照顧者多為經濟弱勢的婦女,當地的貧窮樣貌是真實會威脅到人的生命,因為沒有錢買東西吃、沒有保暖衣物禦寒、沒有煤炭木材可以供暖、沒有錢看病治療,絕對貧窮讓我深刻地體悟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助。雖然扶助家庭生活清貧,但蒙古家庭有強大的家庭支持系統網絡,若家中有一個人有工作,他就有責任負擔起整個家。

婦女推著推車去供水站取水。宋珮琦提供

榮譽媽媽獎勵生育政策形塑年輕人口結構

「怎麼還沒有結婚?也沒有對象?」這是30歲的我在蒙古最常被問到的問題。蒙古為早婚社會,在牧區17、18歲就結婚生子;在城市裡可能20初頭就結婚生子,像已屆而立的我仍未結婚,是一件較少見的事。一位在百貨公司銷售飾品的蒙古阿姨曾告訴我,因為平均壽命沒有像我們那麼高,所以希望有生之年能早一點看到子女們都成家和子子孫孫,兒子大學還未畢業,蒙古阿姨即開始幫她兒子物色對象,也鼓勵我趕快找到合適的對象。

蒙古國土地廣大,人口稀少,政府為了鼓勵生育,不斷促進國家人口增加,為此有榮譽媽媽的獎勵生育的政策,生4個孩子以上的婦女,可以榮獲榮譽媽媽二等獎章,一年領有獎勵金10萬蒙幣;生6個孩子以上的婦女,可以榮獲榮譽媽媽一等獎章,一年領有獎勵金20萬蒙幣(依據2018年9月19日蒙古中央銀行台幣對蒙幣的匯率,10萬蒙幣約為台幣1,225元;20萬蒙幣約為台幣2,451元)。獲得榮譽媽媽獎章的婦女,可於50歲提早退休。一般蒙古女性則須年滿55歲才能退休。這項鼓勵生育的政策,使新生兒的出生率明顯增加(註)。

蒙古的人口金字塔底部較為寬廣,30歲以下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二,而且每3個人,其中1個是18歲以下的兒童,蒙古國從人口結構上來看,是一個相當年輕的國家。從我們服務的家庭來看,許多家長無穩定的就業機會,間接影響到兒童無法接受正規教育,而許多貧因家庭中的兒童數眾多,家長在無法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狀況下,更無法負擔兒童就學所需的學用品及衛生用品等費用,因此許多貧困家庭往往會選擇讓孩子留在家中;這些兒童除了無法接受學前教育外,家長為了家庭生計,經常將孩子獨自留於家中,導致兒童三餐不繼及意外事件頻傳,嚴重影響到兒童的生命安全。

蒙古婦女料理羊肉湯麵。宋珮琦提供

蒙古國是哺乳的天堂

蒙古最美麗的風景,除了一望無垠的藍天綠地之外,莫屬公開哺乳這件事了。老實說,常常讓害羞的我眼睛不知道要放在哪裡,當下反應覺得是不是要拿塊布幫忙眼前的媽媽遮著,但發現旁人都沒有在注目,如常行走、做自己的事,原來這在蒙古是極為自然的事。無論走在路上、發放扶助金時、菜市場買菜、搭乘公車,在辦公室的走廊上,總是會看到嬰孩依附在媽媽暖呼呼的懷中喝著母奶,徜徉在源源不絕的愛裡。每當孩子哭泣,無須特別找哺乳室或空房間,也不用面對異樣眼光,整個蒙古都是媽媽的哺乳室。

不僅母嬰親善的環境令人讚賞,在蒙古國育嬰假制度也很健全,當地法律規定在孩子未滿六個月,需給予每天2個小時的哺乳假(即每天工作6小時);孩子未滿一歲,需給予每天1小時的哺乳假(即每天工作7小時),且職業婦女可享有4個月的帶薪產假;育嬰假的部分,最多是三年,如果這段期間再生育孩子的話,可以延長到第二個出生的孩子到3歲。

蒙古女性從小被教育要負擔大部分的家務勞動。宋珮琦提供

我在蒙古的同事多為女性,由於當地高生育率,經常會遇到請育嬰假的狀況,而且是一次兩、三位同事同時請育嬰假,也會再增聘以替補育嬰假職缺的同事,若請育嬰假的同事正式復職,勢必將有一名替補育嬰假職缺的同事將離開。也因為當地婦女的高生育率,好像也必須慢慢去習慣辦公室同事來來去去。

反觀台灣,不僅廣泛設置哺乳室,在性別議題的努力上也是有目共睹,但現實中請育嬰假不是很容易、也沒有哺乳假可以讓媽媽完整親餵、多些時間照顧寶寶;另外一方面,台灣托育政策太輕忽親子關係的連結,還是傾向以保住勞動人力為主,較少考量到親子關係的維繫。即使台灣性別工作平等法有明文規定,但重要的是民間和多數的中小企業怎麼配合或看待政策上的要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最終還是看各家公司實際執行,這也是令人無力的地方。台灣政府急欲解決少子化的問題,可是整體社會文化從職場到公共空間,友善環境仍有不足。

蒙古婦女負擔重

曾和一群同事聚餐,歡慶當月生日的壽星或是孩子滿月至同事家中慶祝,不難發現都是女性同事在幫忙準備菜色、擺盤布置、整理收拾等,一場聚餐下來忙進忙出,男性同事卻都坐在椅子上繼續閒聊,相較之下便顯得愜意悠哉。多次聚會場合下,我觀察到蒙古男性的性別態度較為傳統,沒有分擔太多的家務角色。

冬日空污嚴重,位於都市邊緣的蒙古包區。宋珮琦提供

早年遊牧民族的女性,在畜牧業經濟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從早忙到晚,不僅負責擠牛奶、製作奶製品、剪羊毛,還需照顧孩童、烹煮餐點、料理家務等,在傳統社會價值的框架下,蒙古女性從小被教育要負擔大部分的家務勞動,但卻沒有獲得太多的權力。而城市裡的蒙古婦女一旦進入勞動市場,不僅承受來自工作上的壓力、家務勞動和照顧孩子多重負擔,而且近年來當地物價飛漲、貧富差距不斷加大,想要維持一個家的收支平衡還真不容易。

現代過去正交織著未來

蒙古的文化受東西方影響,走在烏蘭巴托的街頭,不乏穿著時髦俐落、畫著韓妝的女性,她們在首都接受高等學教育,找尋更好的就業機會,今天的蒙古女性對建立家庭及追求自己的職業生涯都感興趣,也很有自己的想法。新一代的蒙古女性,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來越多女性都有受過大學教育,勞動參與率的提升,有穩定的工作,較高的收入,也漸漸晚婚,生育率也受到影響。蒙古國大規模經濟和環境快速變化將進一步影響蒙古女性的生活。

註:
蒙古婦女懷孕8個月時可以開始請產假,並領取兩個月的全薪;生產後再申請兩個月的全薪產假。
請育嬰假期間不給薪,但孩子未滿兩歲前,公司或機構會支付社會保險。
媽媽懷孕5個月開始可領取40,000蒙幣/月(約為台幣4,900元/月);孩子出生後,直接轉發50,000蒙幣/月(約為台幣6,125元/月);媽媽若復職,則停止50,000蒙幣/元的補助。
近年來蒙古的法規或政策會因為政黨不同有修改。針對鼓勵育兒政策所做的簡單彙整:

政策名稱 條件 補助金額 備註-領取時間
榮譽母親第一級 生育6和6童以上 200,000蒙幣/年 無限制
榮譽母親第二級 生育4童 100,000蒙幣/年 無限制
生育津貼 懷孕中到生產後 40,000蒙幣/月 懷孕第5個月開始
生產假 預產期前兩個月/45個工作天/ 領全薪 預產期前兩個月/45個工作天/
兒童津貼 1. 家中經濟貧困

2.未滿18歲之兒童

20,000蒙幣/童/月 每年進行一次家戶調查
育兒津貼 1. 婦女生產後未工作 50,000蒙幣/月 到該童3歲

(作者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社工師)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