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一個多元體型的社會
by 陳怡君
「台北市馬英九市長推動健康減重一百噸,成功瘦下九公斤」。
「實踐大學減重糾察隊員只要在校園發現肥胖者,立即圍聚宣導,希望將肥胖徹底趕出校園,眾人圍住一名小胖妹,她被大家逼得當場落淚」。
這二則新聞,驚人的相像,一明一暗的宣揚著「瘦=健康」「大體型一定要減重」的瘦身神話。一時間,我以為中世紀的捕獵女巫運動復活了,僅憑數人的認定,就可以唐而皇之的追獵、圍剿罪人(中古女巫/現今大體型者)。
先是馬團隊將「健康減重」列為台北市衛生政策,加上英挺的馬市長一口氣減下九公斤的體重,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台北市的空氣流動著「有為者亦減肥」的氛圍。風行草偃,減重成了最政治正確的全民運動。
在整個過程當中,我們只看見國家機器一味的「避重就輕」,系統化的污名大體型者,完全看不見公部門對不同體型的探討。我們想請問馬市長,他是用誰的標準定義過重?坊間傳說、醫療系統還是瘦身中心?他又做過/引用什麼研究、數據,來證明台北市民減重對健康的益處?
另外,市府以比賽的方式鼓勵減重,光強調減掉的重量有多驚人,忽略了減重過程是否符合健康安全的原則,更是讓人不禁捏把冷汗,快速減肥造成的後遺症一溜溜球效應(體重快速下降再回復,持續循環),難道主政者不曾考慮過嗎?
沒有配套措施的衛生政策,不就是「國小減肥潮」的催生者/歧視大體型者的黑手。有在上位者以健康之名的全面壓制多元體型文化,也就難怪有學校以「善心」之名,粗暴的「將肥胖(者)趕出校園」,共建瘦子王國。
人類社會是由膚色、外貌、體型各異的個體所組成的,由於 基因、文化、飲食習慣的不同,每一個個體自然會有不一樣的外貌,今天兩個相同身高體重的人,身體的健康狀況可能相差極大。誰有資格說,瘦一定代表健康,不 符合主流標準的體型就是進行式/未來式的病人?我們欣見馬市長重視市民健康,但我們更質疑,為何只有瘦的/符合主流的體型才是健康的市民呢?大體型的市民 難道沒有尊嚴、自由與健康嗎?
一個歧視不同體型、忽略個體差異的社會,真的是健康的社會嗎?
我們期待台灣社會能用更公平的態度,對待大體型的民眾,我們期待公部門能用更謹慎、多元的思維,計畫衛生政策。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女權會執行祕書)
看完怡君的論述後,你是否也有話分享,在台灣婦女網路論壇的「身體與健康」討論版,一群姊姊妹妹正熱烈討論你我關心的話題,邀你一起來啦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