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青少年初試啼聲,喜迎壯熟齡接地創業~社企風潮下台東的兩種風情
by 張瓊齡
九月份,相隔十天,我在台東主持了兩場跟社會企業相關活動。一場是探討青壯年在台東如何能夠留得下來,又如何能透過導入社會企業,讓台東更加宜人宜居;一場則是已經返鄉或長久移居台東的壯、熟年女性,在社企風潮猶未起時已經創業,如何搭著社企順風車,成為具有台東特色的農社企。
高二生主辦的社企博覽會
第一場活動主題是「Be The Change@Taitung–社企博覽會」,主辦單位比較非典型,是台東私立均一實驗中學的一群高二生,在今年上半年參加社企創意提案比賽獲獎,用這一萬元獎金為基礎,再由東部第一個共同工作空間「邸台東」相對提供一萬元基金,邀集在地及外地共六個單位進行主題對談並和在場參與者一起腦力激盪出社企創業點子,在沒有公部門資源挹注的情況下,把活動辦起來,場面熱絡,超乎一般預期,與會者都很High。
這場活動檯面上的資金很少,檯面下運用到的社會資源和鏈結並不少。譬如:洽借到鐵花村(本身也是社會企業)免費借用活動場地,在地與談單位不拿出席費、外地與談單位只收取往返火車費用並接受安排住宿(甚至自理),主持人事前義務指導簡報原則及策略、未收取任何車馬費用及其他費用,「邸台東」除了相對支持活動費用,也在活動流程方面給予實質的建議,當天的茶點則選用一位脊髓損傷創業者所製作的蛋糕及點心。在宣傳方面,有上教育廣播電台受訪、臉書粉絲頁,也到校園張貼海報(還真的有人看了海報來參加),至於來自校方的各項支援,那就不在話下了。這群高中生並在另一個公開場合當面邀請台東縣長夫人當神秘嘉賓,縣長夫人當天在場內聆聽直到最後,誠意十足。
以米食和月桃作為技術移轉的交流論壇
第二場活動主題是「你現在決定吃什麼,將決定土地的未來」,則是由台東大學及嘉義大學的創新育成中心攜手合作,讓雙方積極培植的女性創業以及六級產業的經典案例齊聚一堂,高手過招。
國內公私立大學或民間單位接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支持創設創新育成中心者,本身組成了育成中心聯盟,各育成中心在各自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有著微妙的競合關係,難得可貴的是,本次兩個育成中心選取兩地均有的米食與月桃品項,以技術移轉作為深度交流的主題,大大超越了昔日「獨門功夫即使失傳也不外傳」的封閉心態。
兩場活動出席的單位及參與者屬性很不同。
雖然都在「社會企業」的範疇裡,然而「Be The Change@Taitung–社企博覽會」應邀出席的六個單位:邸台東、丟丟銅(編註:丟丟銅青年協會)、台東孩子的書屋、以立國際服務、台東大學產推處創新育成中心、愛樂活,前五個都可以涵括在「教育」與「培力」性質的單位,這樣的單位相對較願意參與推廣社會企業觀念的活動,其中又有三個本身就是以培力青少年、青年為主旨的單位,本質上比較不會在意參與這樣活動,能否為自己的事業體本身帶來立即可見的利益。不諱言的,籌備小組原本的邀請名單中,有幾個本身有產品生產及銷售或賣場者,最後都沒能與會;最後兩個單位是應邀談論「食農」議題,但他們的屬性偏向協助小農的銷售平台,而非生產者本身。
務實一點來看,對於踏上創業之路的事業體,尤其是逐漸為人所知的品牌,已經不再是每役必與,每一次與事業本體發展無關的活動或露面,也都是相對投入了資源與成本,如果沒把握對彼此都能產生實質助益,又或者與會者大多是門外漢,也未預做功課,提問也普遍表淺,那麼頂多只是滿足了主辦單位邀到大咖講者的虛榮心,實質上對彼此是損耗的多,所得有限。換個角度看,倘若邀請到的講者適切,符合多數與會者程度所需,且過程中能引發有意義的對話,那麼無須迷信大咖講者。
在「你現在決定吃什麼,將決定土地的未來」這場論壇中,檯面上的10位分享者,本身若非創業者,便是協助創業者做產業轉型或技術升級的業界專家,某種程度跨領域共學的意味濃厚,異業結盟或彼此促銷都不無可能,即使台下的與會者對不上話,光是分享者本身就構成了足夠的吸引力。
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旗下,歸屬於「雅典娜培育系列」的女性農企業與在地有機小農,約有近20家廠商,目前已串聯整合上中下游供應鏈機制,並籌組成「雅典娜農企業群聚」,以有機健康安全食材,經由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協助創新技術研發出健康安全永續食物,並藉由夥伴間彼此企業網絡合作發展,拓展更多商機。
本次論壇所主打的「女性創業、社會企業、永續農業」主題,五位代表雅典娜群聚發言的女性創業者,有四位是因婚姻移居台東的媳婦,一位是旅外求學工作20多年,選擇返鄉創業的台東女兒,創業初衷則是為了幫助夫家的產業殺出血路(有機茶)、為了族群部落創造出一整個高知識水平經濟自主的世代(布農部落休閒農場/愛農企業有限公司)、為了孩子可以健康長大(源天然農業公司)、為了社區整體營造發展(永安社區田媽媽傅姐風味餐)、以及直接與世界潮流對接以永續食物為核心價值(自然時尚企業社)。經由這五家農企業經營模式,探討如何將傳統的一級產業,透過育成創新經營模式,增加農產的附加價值,共同邁向六級產業。
在臺東大學雅典娜和嘉義大學精農列車技術交流的部分,則由嘉義大學食品技術的強項老師及企業主代表,與臺東大學育成在地農企業者直接技術交流,以台東最大農產–米,與嘉義大學育成企業米師傅技術交流製作出香Q的純米麵包,純米麵條;嘉義大學育成企業月桃故事館,則以月桃為例,嘗試探討釋迦農產廢棄物再造新生的技術分享;嘉義大學呂英震主任以食品加工技術提升食品利用率為題,以進化台東在農企業技術,增進食品安全,提昇台東農企業競爭優勢。
有幸在10天內參與這兩場社企相關研討活動,與會者的年齡層從16歲到超過60歲,分別代表著初聞社會企業的初生之犢,以及看盡人生百態選擇以社會企業精神創業以安頓身心進而影響社會人群的壯熟齡者;一端在可預期的未來,大多數將經由求學就業遠離台東、出外開眼界見世面,另一端則是他鄉做故鄉或遊子歸鄉同時把世界帶入台東。
就年輕世代而言,在青春時節離鄉壯遊並不需要特別感傷,那只是成長過程中的必須,關鍵是當倦鳥欲歸鄉時,能有各種回得來的路徑而非意味著在外頭混不下去;就壯熟齡的世代而言,台東正因為長年的慢半拍發展,於是當世界的潮流轉向、價值觀重整的時際,有幸仍有一方淨土,教人有鄉可回。
在這一波的社會企業浪潮中,台東讓我看到的是:最傳統的元素有可能化身為引領風騷的時尚;看似落後的區域,則可能是為過度發展的其他地區保留住一方原型的基地。
(作者現為茲摩達司社會企業執行長;曦望企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專事社企創投)
瀏覽更多瓊齡對社會企業探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