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慶幸,我的孩子未曾接觸教育守貞的彩虹媽媽

by 林媽媽

「媽咪,我怎麼來的?」

「爸爸的陰莖進入媽媽的陰道,因為陰莖會射出精子,與媽媽子宮排出的卵子結合,成為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宮內長大,有一天妳告訴媽咪,妳要出來了、妳要出來了,於是我就把妳生出來了。」

以上對話是女兒從幼稚園中班至小學中年級,由於好奇不斷詢問我的問題,我也不厭其煩的一再重覆、帶著中立的語氣告訴她生命誕生的嚴肅課題。隨著女兒逐漸成長,關於性、愛情、婚姻的話題增添了更多的元素,例如婚前性行為,很慶幸的,我的孩子未曾接受過時下在各國中小學跑班的彩虹媽媽教學,而能真實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實踐愛與性的探索。

你可以不喜歡同志,但無權利霸凌歧視。photo by chiang
你可以不喜歡同志,但無權利霸凌歧視。photo by chiang

堅定守貞,未婚懷孕、性病、遭受性暴力的問題迎刃而解?

最近女兒開始對情愛關係感到好奇,為自己的第一次性經驗而忐忑不安。這讓我想起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製作發行的《青春水漾》影片,裡面有一個橋段即是呈現一對初嘗情愛滋味的男女如何探索彼此的身體,這幕提供了我家親子對親密關係的討論素材,於是,我和女兒說,對每個人而言,第一次性經驗總是特別緊張,若能先從探索彼此的身體做起,藉由撫摸鬆懈彼此緊繃的情緒與肌肉,一起學習使用保險套,讓兩人同時擁有一次難忘的性經驗。

愛情婚姻絕不是僅有「一生一世只愛妻子/丈夫」唯一樣貌;反觀,性知識,當然也不是只有陰莖和陰道所代表的兩種生理性別,當我看到《人本教育札記》12月號(2016)以「是性教育?還是性焦慮?」為主題,基層教師觀察有宗教信仰背景的彩虹媽媽入班教授性別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批判這種不斷暗示婚姻之外性行為是不道德的、不純潔的教材,只是製造恐慌,缺乏性的知識,更沒有教育的本質。

我懷疑,這種將性別平等教育等同於守貞教育的做法,多數家長擔心害怕的未婚懷孕、性病、遭受性暴力的問題就因此迎刃而解了嗎?

親子之間經常有良性的對話與互動,不但增進親子的親密關係,爸媽也能從對話中了解小孩的想法,適時給予指導與建議。有關性的話題如果在孩子小時不存在於親子之間,爸媽又如何期待成長中的孩子願意信任與傾吐?家長放心將性教育交託于學校老師或彩虹媽媽這類只談「守貞」的志工,便能稍減內心焦慮?孩子人生從此平安順遂?

親密關係的難題,彩虹媽媽給予教育?亦或是道德教條?

女兒最近聊到身邊幾個好友陸續交到男朋友,卻不時聽到好友抱怨男友「脾氣很差、經常亂發脾氣……」,性別平等教育不僅教性教育,情感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項能力學習,學會如何表達情感與溝通。近來親密關係民主化觀念形成一股浪潮,平等、尊重與協商精神為親密關係的關鍵。依據人本教育札記的分析,彩虹媽媽傳遞的課程內容,卻是告訴孩子「什麼都不要學,只需要耐心等候真愛,必然會有豐碩美好的未來」,這種提供單一價值的親密關係想像,究竟是教育?亦或道德教條?一段親密關係該如何開啟?如何談分手?如何有效溝通相處?家長怎能期待這些都是孩子長大自然就懂得的知能?

隨著人際網絡擴大,女兒陸續回家分享同志朋友向她出櫃的歷程,我為女兒高興,女兒成了同志朋友信任傾吐的對象。而這都要感謝我的同志朋友們,她/他們以備極艱辛的成長故事教會我:我們沒什麼不同,唯一不同的是性傾向;我的身邊也不乏女性朋友結了婚卻發現自己更愛女生的遺憾,若能在成長期,透過家庭或學校教育理解同性戀,我的朋友也不會遭受性霸凌,女性友人也能儘早遇見「真愛」,避免走上這一段冤枉路?

彩虹媽媽聲稱,她們的「課程符合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所訂能力指標(見 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聲明稿)」,涵蓋性教育、情感教育和同志教育,實際上,基層教師看到的卻是「守貞」、「建立一夫一妻神聖婚姻家庭」單一僵化的價值。

「守貞」真能保護孩子?恐嚇式教育,難道不是讓孩子自此失去保護自己的能力?寧可讓我的孩子擁有尊重差異、懂得保護自己、平等對待他人的一顆心,更甚於對「性」的茫然無知。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