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像做麵包,需要等待發酵的時間

by 陳靜姿

前言:兒童團體活動一開始最常見的開場就是自我介紹,這個活動看似簡單,但很多孩子們連如何介紹自己都覺得困難,或許家長們可以和孩子聊聊,我是誰?

有一次,我們依例讓孩子介紹自己給大家認識,有一個孩子是這麼介紹他自己的。

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自我與自尊,他才懂得欣賞自己及他人。photo credit:flickr@jun j CC BY 2.0

可立:我叫馬可立,我媽媽說,我很粗心,我很懶散。

諮商師:這是自我介紹,我想聽你介紹,你自己。

可立:我媽媽說,我不太會講話。我媽媽說,我不用功。

諮商師:自我介紹是讓你來介紹你自己,我現在聽到的都是你媽媽說你如何。我想聽聽看你覺得你自己如何。

可立:可是我真的就像我媽媽說的這樣。

自我介紹活動後,諮商師:請問媽媽,剛剛妳有聽到可立的自我介紹,妳覺得可立是怎樣的孩子。

媽媽:可立,個性內向,要做事都需要人家督促才能完成,所以,我就常常提醒他把事情做好。他心地很善良,也很聽話,不太和人家計較。

諮商師:妳說的可立,我們沒有在他的自我介紹中聽到,妳平常是用什麼方式,跟孩子督促的呢?

媽媽:平常回家很累了,看他功課還沒寫,就直接跟他說:「你很不用功,到現在功課都沒做好。幾點了?這麼懶,連功課都要人家催,你還能做什麼?」

諮商師:這樣的方式,有讓他改變嗎?

媽媽:沒有啊,很累,每天都要重覆說同樣的話。

諮商師:如果,這樣的方式,沒能改變他,你要不要換另一種方式試試呢?

在和媽媽對話時,我並不會直接去教他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是對孩子最好的。我相信引導媽媽思考會比「教」更有效率,而且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而且每個孩子有他的獨特性,媽媽若能看到孩子的特性,因材施教才會對孩子有幫助。

我們的教育方式嚴重偏離教育的目的,只著重在如何成功,而忽略如何讓孩子在失敗中汲取經驗和承擔,我們很少讓孩子真正有機會認識自己。比如說,我來自何處?我將往哪裡?我現在在哪裡?光是這三個簡單的問題,就能足夠和孩子聊,這樣能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自我與自尊,他才會懂得欣賞自己及他人。

教育不是產業化的生成,無法要求孩子都按照規格產出,尤其是對於學習落後的孩子,我們更需要給予包容及鼓勵,教育的過程有時像做麵包,等待發酵需要一點耐性,催不得的。

(作者為哲學諮商師、兒童哲學講師)

如何觀看孩子的世界?了解更多靜姿與親子的哲學對話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