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了鄉,卻扎不了根~《我並不想流浪》南洋姊妹音樂專輯募資啟動
by 陳稚璽
〈離鄉.扎根〉
詩:南洋姊妹劇團 曲:Vice City 柬埔寨文字/口白:李佩香
2015年南洋姊妹劇團公演作品《看·見·我·們》,新移民姊妹們將面對歧視法令的壓迫、成為婚姻仲介的商品、境外面談檢視「真實婚姻」的荒謬,夾處在婆家與母國兩個家庭間的壓力,以及移民人生的漂泊無依等片段串連起來,用戲劇演出的形式與社會大眾交流。製作過程中,劇團成員們把自己對這整齣戲的感受,透過集體創作的方式寫成一首詩,演出時就是由佩香翻譯成柬埔寨文並於戲末朗誦。
「生命的流動,人在時空、在際遇一點一點的轉變,每個經歷都有不同心情。」在翻譯與朗誦時,佩香腦海裡細數著自己一路走來的遭遇,以及其他姊妹們在跨國婚姻中經常面臨的艱辛,嘗試將這些故事與情感透過這首詩作表達出來。詩的第一個字ចាកចេញ(chakchenh)是柬埔寨語「離開」的意思,唸起來卻很像中文的「扎根」(ㄓㄚ ㄍㄣ)。語言的巧合像是一道預言,道出姊妹們「離開」家鄉來到台灣「扎根」這段飄洋過海的歷程。
★,,♫◦★,,♫◦★,,♫◦★,,♫◦★,,♫◦★,,♫◦★,,♫◦★,,♫
高腳屋,是柬埔寨的傳統屋舍,屋板下方一根根的支柱撐起一個家,好能防範草莽裡的毒蛇、猛獸或是渡過雨季期間氾濫的河水,一根根的柱子如同家中每個成員的存在,彼此互相依靠與支持,家才存在。
佩香是來自柬埔寨的姊妹,2002年底因為婚姻來到台灣。當時婚姻移民在東南亞成為一股潮流,但是每個女性決定來到台灣的原因各有不同,經濟生活的改善、對國外生活的想像、躲避動盪的政治與傳統性別約束等。其實,來台灣前,佩香家裡接連發生不幸的變故,彷彿支撐房舍的屋柱一根根倒下,搖搖欲墜的家讓父親希望佩香能像村裡其它女兒一樣「嫁」到台灣,有個安穩的家、一個新的開始,便極力說服當時早已對生命感到絕望的佩香。
佩香來到台灣後,一落地便是面對陌生的環境與語言,一開始的溝通靠著比手畫腳,後來報名社區大學的中文班開始認字、讀音,也接觸到更多人與新奇的事物,越來越能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她重新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也因為認識更多新移民姊妹,大家聊起彼此的近況與處境,佩香深刻認知到東南亞跨國婚姻移民在台灣的政策、民眾與媒體,甚至是職場、家庭與生活都承擔著「外籍新娘」的污名與歧視。
★,,♫◦★,,♫◦★,,♫◦★,,♫◦★,,♫◦★,,♫◦★,,♫◦★,,♫
就從最緊密卻也特別能感受到疏離的「家」開始說吧,台灣的家不需要一根根支柱,卻有一道道的牆。
「新移民在台灣包括我自己在內,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那就是無論你多麼想要融入這個家成為一份子,仍舊無法跨越那道『牆』。」佩香形容跨國婚姻家庭裡的「牆」,是姊妹們無論做得多好、費盡心力的付出,還是被排除在外的隔閡。常常聽到「啊,你不是這裡的人、你學歷沒那麼高」等來否定與搪塞姊妹的意見,婆家要做重大決策時,姊妹們不會被告知,也不會被納入討論;姊妹們的意見不是意見,這種感覺就是被一道「牆」排除、隔離在外。仍舊被當成外人的失落只能往肚裡吞,佩香心裏反覆迴盪著「為什麼聽不見我的聲音?」的質疑,對自己付出的信任與努力感到不甘心。
海洋另一端是母國的家。姊妹們來到台灣後,家鄉的親友們覺得「嫁」得很好、過得很好,讓不少姊妹就算是受了委屈、被欺負也不敢離婚,就怕讓娘家那邊的人擔心,或是讓家裡人被親戚們取笑而選擇隱忍、苦撐。「報喜不報憂」是遊子們都能體會的心情,飄洋過海的姊妹們試圖用滿腔的思念中和難過與不如意,然而,姊妹們的隱忍無法解決問題的根本,反而像佩香形容的「身上有很多『網子』在牽絆、拉扯」。
佩香也歷經過一番拉扯,在面對與先生婚姻關係生變,還有婆家重重責難的壓力下,她選擇誠實告訴母國的家人並毅然選擇離婚,獨自扶養孩子的她,著手共築兩人的家。好不容易找到租屋處後,房東卻臨時取消,只因為她帶著年幼的小孩會影響其他住戶,突然間,佩香跟孩子沒有地方可去,「真的是流浪,那時候真的是被迫流浪啊」!其實這樣的情節在其他姊妹們身上也發生過。背負著「外籍新娘」標籤的姊妹們,常被「另眼相待」,租屋時碰釘子,房東就是不放心、其他房客有顧忌;職場上也容易被欺負、被剝削;國家移民法令上,更是對東南亞外籍配偶處處限縮,特定21個國家的境外面談、歸化後還要等10年才有選舉權,隨時會被撤銷國籍成為無國籍人的擔憂。
2007年台灣政府刁難柬埔寨外籍配偶辦理國籍歸化,罔顧柬埔寨政府規定不得放棄國籍,進而懷疑、拒收姊妹們申請歸化的資料,那時佩香就與其他柬埔寨姊妹一起走上街頭,對台灣政府提出嚴正抗議。同年,移民姊妹們也因為要拿到台灣身分證必須提出42萬元的財力證明,對大多是嫁到社會底層的姊妹及其家庭是一龐大負擔,進而組織一連串抗爭行動,聲勢最浩大的就是「九月九日反財力證明大遊行」;遊行當天來到抗爭現場的佩香,再次被群眾團結的力量深深感動與激勵,「官員道歉了、柬埔寨姊妹可以辦身分證了,財力證明也放寬了,我們一次次的行動真的獲得效果,都來自於大家團結的力量」。10年後,2016年底,《國籍法》修法終於三讀通過外籍配偶申請歸化者不須提具財力證明。佩香在自己臉書上留言寫下「十年大家的努力才見現在的成果,並不是政客自己突然想到要來修法的喔!目前還有其他條的國籍法和移民法對移民人權有嚴重傷害,需要大家一起繼續奮鬥!」
★,,♫◦★,,♫◦★,,♫◦★,,♫◦★,,♫◦★,,♫◦★,,♫◦★,,♫
沒有了房柱、沒有了牆,但有一群陪伴在身邊、給予支持、關懷的朋友們,大家為了更友善、更平等的社會一起打拼、一起奮鬥,與大家「一起」的地方就是家。
佩香積極投身在移民組織與倡議運動中,成為南洋台灣姊妹會的工作人員,透過由下而上的集結、組織新移民姊妹們,培力自身的力量積極投入社會,運用各種媒介與大眾互動、溝通,例如:戲劇演出、美食課程等,增進台灣對東南亞文化的認識,破除「外籍新娘」的迷思、污名與歧視,進而朝向更平等的社會邁進。
南洋姊妹劇團就是以民眾劇場的方式,讓新移民姐妹們用自己的身體、聲音說自己的故事,揭露被主流視角所忽略的、不被看見的真實。但是,戲劇作品要透過演出的方式才有接觸群眾的機會,要排定姊妹們可以演出的日期、找到適當的演出空間、觀眾要有完整看完一齣戲的時間等,都是門檻。
(南洋台灣姊妹會《日久他鄉是故鄉》)
為了尋找更多發聲的管道與機會,也希望與民眾交流、互動的媒介素材可以更多樣化、更平易近人而廣為傳播,讓大家了解與同理新移民姊妹們的生命故事與社會處境。於是,南洋台灣姊妹會決定發行音樂專輯-《我並不想流浪》。
其實早在15年前,姊妹會的前身「美濃外籍新娘識字班」的姊妹們吟唱〈日久他鄉是故鄉〉便與音樂結下了緣,這首經典歌曲一直陪伴著姊妹們,一聽一唱,姊妹們的眼淚總不自覺的流下。音樂,可以跨越語言、破除藩籬,拉近彼此的距離、從中獲得感動與共鳴。南洋台灣姊妹會發行《我並不想流浪》專輯,即是相信音樂能夠凝聚力量帶來改變,一首首歌曲讓姊妹們傳遞情感、吐訴心聲與故事。
(南洋台灣姊妹會《我並不想流浪》〈看見我們 〉柬埔寨文詩歌)
流浪,在新移民的生命裡不是浪漫的圖像與憧憬,而是漂泊離散的現實命運,對落地生根的期盼與質疑。專輯裡完整收錄姊妹會自成立以來的音樂創作,過去散落在戲劇公演、紀錄片中姊妹們創作的歌曲,還有與姊妹們緊密相處、齊心奮鬥的志工夥伴,為姊妹們的親身經歷量身打造的生命樂章,這些充滿生命力的作品全都收錄在《我並不想流浪》專輯。
〈離鄉.扎根〉這首詩在專輯裡搭配著音樂,由佩香全心投入詮釋與錄製工作,她總是思考著如何讓不同背景的人們感同身受,如何讓他們的心也被觸動?如何透過這首詩傳達對生命歷程的體悟。這些思考成為佩香完成專輯的動力,她試圖點燃聽這首詩的你,去尋找自己的答案。
日前,姊妹們已經完成所有歌曲的錄音配唱,專輯也進入眾籌募資階段,希望對遷移、對女性議題有興趣,或關懷被社會邊緣、忽視的人民與族群的你,一起支持、響應與投注《我並不想流浪》專輯,讓姊妹們為新移民的權益而唱,唱出移民的人生百態。
更多資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