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農的家草生栽培抗災報告──談生產的環境成本
by 洪輝祥
莫拉克颱風災害重創台灣,國人莫不以感同深受的方式彼此提攜,協助災區度過自然災害的考驗。台灣人這種人溺己溺的精神,是我們寶貴並令人驕傲的特產,但是,面對未來暴雨集中可能會是常態的氣候變遷,我們是否能從自然界得到啟示,以便與大自然合諧相處?恐怕是付出慘痛的生命財產代價後,應該極力反省的,否則,可能更多的傷害在未來還要繼續上演。
緬懷死者應向大自然學習
各地災害的背景或許不同,但是短時間內降雨太多,應該是此次災害的共同現象。但是為何同樣的降雨卻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大地反應?有的毫髮無傷,有的卻是大規模走山、土石流、甚至滅村的慘況。回到自然地體的解讀,就是各個自然地體能承受豪雨的能力有極大的差異。幸運的如你我,是蒙受大自然的庇祐而倖免於難。不幸犧牲的,也是反映大自然無能力庇祐而已。因此,是什麼原因?讓大自然喪失庇祐人類的能力,便成為災後檢討的重要內涵。
對大地開膛破肚災害難以止息
鬱鬱蒼蒼的山林,千萬年來隨著台灣在風雨中演替,但是短短幾十年的開發經驗,各式的道路工程(觀光道路、產業道路),民宿、高山蔬菜、水果、茶園等,不停開挖、破壞,讓地體受創嚴重,山區到處可見表土裸露的景觀,猶如將保護我們免受細菌入侵的皮膚剝開、撕去一般,少了皮膚的保護,人體當然是要受到各式的細菌入侵攻擊而潰敗。造成這次88災情最嚴重的土石流,其實就是我們長期對大地開膛破肚的結果。因此,要讓大地停止憤怒,當急之務是要恢復水土保持,而水土保持的第一優先則是重視野草、灌木、喬木合作的「地錨效應」。因為野草高度約在10-50公分,其根系深度與高度約相當,野草擔任吸收降雨的第一棒,再將吸收的水分交給第二棒灌木,此時已可以將水帶到地下約3公尺深,最後一棒則是喬木的責任,從10-50公伬都有喬木根系的延伸,如此分工綿密完整的根系,不只可以儲水於地下,他甚至比鋼筋水泥更能旺暢呼吸,讓水在地下消能,進入岩縫、水包或者向下進入地下水系統。
植被讓無情水土變大地有情
當我們對環境不友善,以怪手、刀鉅、鋼筋水泥來對待山林,結果是森林崩解,植被消失,原本被森林所固著的水、土也被強制分離成無情的水土,化成泥流而四處索命。如果我們想要安身立命,怎能無視於大自然的生命完整?又是誰讓大自然上司庇祐人類能力的呢?這還不都是盲目的拼經濟所帶來的嗎?亡羊補牢,還是新從學習野草開始吧!
草生栽培抗災
四年多前,看到枋山愛文芒果園的崩塌、土石流失嚴重,我們從友善環境的角度開始輔導小農:友善環境、無毒管理成為我們的核心價值。將不使用除草劑、不用化肥、檢驗殘毒、公平交易列為「綠農的家」的宗旨。因為我們相信,唯有水土保持能做好才有資格談「有機」。也唯有環境健康,出產的產品才會是安全無外部成本的。
今年的颱風考驗,我們很驕傲的報告:草生栽培的果園沒有一處崩塌地。相反的,以除草劑破壞水土保持的果園,大規模土石流失,崩塌嚴重。我們列出兩塊果園對照,其一是黃色農民這次崩塌流失約50米*4米*3米的土石(圖右);其一是我們的綠農,原本還沒有友善環境前有崩塌,這次嚴重的水犯卻沒有任何新崩塌。可見草生栽培對抗颱風自然災害的價值。
最理想的山坡林地如果有植被保護,不但可以將山坡土石牢牢抓住,還可以發揮森林的海綿效應,將豪大雨透過綿密的根細吸收,儲放入山裡,借重力補注到地下,成為旱季的活水源泉。以每公頃森林可以吸納4800頓的雨水,台灣超過100萬公頃的森林保護好,就可以將48億噸的颱風豪雨吸入山裡儲放。而這次災情如此慘重,就是森林不但保不住水,裸露的表土缺乏根系的保護與吸水效應,隨著豪雨的侵蝕,地表飽水加上土石滑動,得到的是比降雨多2倍的土石流。
表土裸露是國家的恥辱
從這經驗,我們再次嚴正呼籲(雖然已經第N次):放棄除草劑,尤其是禁止於山坡林地使用。
「水土保持」絕對是台灣永續概念的第一要務。建立適合台灣區位的「熱帶有機」課不容緩。消費者也要認識,破壞地表、環境的產品,要勇敢抵制,建立綠色消費的行動意志,才能讓台灣免除不斷的災難循環。
地層下陷區養殖業轉型建議
如果我們只考慮「產值」,高經濟作物(漁業)就會是我們唯一的價值。
但是,結果會是地層下陷,會淹水,而且還會每年不斷淹水,因為我們已經住在海平面以下了。因此沿海養殖業可以朝向「友善環境」而轉型:
- 改以低耗水的魚種養殖。
- 改以海水養殖的種類。
- 如需淡水改由牡丹水庫供應,不再抽地下水。
- 移往外海箱網養殖。
- 將賺來的錢,把家人安置到安全的地方,淹水人平安就好,水退再養。
延伸閱讀:
(本文同步發表於屏東環境保護聯盟&綠農的家,作者為屏東環盟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