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步道師的山徑思考

by 徐銘謙

春節假期剛過,你們出門走春踏青了嗎?

有注意到腳下的步道是怎麼做的?又是誰做的嗎?

2018年3月步道師及志工在景美山海巡步道維護。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供

通常說到「做步道的人」的印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做工的人」,第二個一定是「很有力的男人」;前者預設做工通常粗獷髒污,說好聽是黑手技術,其職業刻板印象往往連結「三低」工作,社會地位也相對低落,現在甚至要找這樣的工人越來越困難了,日曬雨淋、扛重物,甚至還有很多山區工作風險。後者則通常指向專屬男性才做得來的,甚至是只要有蠻力,不太花腦袋的,女性若出現在工作相關現場,主要是後勤煮飯的角色,如果真的動手做,其他男性一定制止,並立即代勞,覺得女性「做不來,或是不懂啦」!

然而,我在2006年去美國阿帕拉契山徑(編按:2008年出版《地圖上最美的問號~追尋夢幻步道的旅程》),乃至周遊多國所看到的卻是不太相同的圖像,做步道是各種職業的人閒暇來當志工好玩的事情,而且比例上女性通常比較多。

從2007年開始在台灣嘗試推動手作步道的過程,也曾面臨過許多有關性別與專業的質疑,往往女性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證明自己的能力,而從實務經驗深深感受,手作步道的工作其實有相當細緻的面向,包括留意周邊生態人文的蛛絲馬跡,精準挖掘可以避免擾動擴大,照顧志工與路過的山友等各種利害關係人,不一定是生理女性,但通常必須具有女性特質的人,才能把步道作得又好又美又自然。

自2013年建構步道學課程體系以來,歷經5年在台北、台中等地與林務局、國家公園、地方政府、社區大學合作,訓練出40多位步道師種子師資,終於在2019年初連同3位舉薦的榮譽步道師一起正式問世。新成軍的7位合格步道師中,有兩位女性,一位是快要空巢期才開始叛逆的媽媽,一位是平常不太爬山的女大力士,她們從參與手作步道產生興趣,開始逐步完成課程與各地實習,本期網氏,前兩篇文章、即是江逸婷和陳麗娜二位的心路歷程;另外兩篇則是長期推動手作步道理念的步道學,以及從無到有、創立第三方認證的步道師體系的千里步道協會工作人員,一個是從社大運動轉戰環境運動的資深社運工作者周聖心;另一位是看起來很文青的博士,斜槓手作步道,結果把興趣變成志業、甚至研究主題的大學流浪教師(沒錯,是在下我),詳述手作步道推動的幕後歷程,以及對台灣此時的政治與社會意義。

文章如下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