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氣的環保運動:手作步道的前世今生

by 周聖心

2019年1月5日,可說是台灣手作步道運動的重要里程碑。經過10年滴水穿石般的錘鍊,步道運動三部曲,從步道舖面調查公民科學家的培訓、台灣步道日的倡議、步道學跨領域學科與實作技能,一路走來,終於建構了完整的步道學體系與步道師認證制度。

2018年11月志工們在新北市崩山坑古道手作步道。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供

手作步道的前世: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取經

回顧這段來時路,就像翻看一寸寸銘刻的軌跡。

2006年底,透過當時荒野的保育部周東漢引薦,推薦了甫從美國阿帕拉契回來的銘謙(編按:徐銘謙)。記得初次見到銘謙是在千里步道的記者會上,事前我在電話中跟「他」做了一些記者會上發言方向的討論,記者會上初次見面,首先是被「他」看似20出頭年輕人的模樣嚇了一跳,之後知道這個有著剛性名字、中性長相的「他」,其實是個「她」,一個剛柔並濟、動靜兼具,學術專業為兩岸關係與海洋政策,內心對台灣山林與環境懷抱熱情的行動者。也許就因為銘謙這樣的特質,可以一路將「手作步道運動」發展為兼具科學理性與知性美學的現代社會公民行動,也提供所有參與者性別友善的安心環境。

然而,10年(2009)之前,還沒有「手作步道」這個專有名詞呢!回想當年,為使手作步道不只侷限在志工活動,而是可以真正產生制度性影響的公民參與典範,3位資深步道師之一的銘謙,首先在2006年引進美國阿帕拉契山徑步道志工維護的系統性思維,2007年初正式加入千里步道工作團隊後,更為步道運動的發展目標增添「手作步道」這一精彩的面向;2008年完成並出版以美國阿帕拉契山徑與步道志工為主軸的專書《地圖上最美的問號~追尋夢幻步道的旅程》(該書當年並獲得開卷好書獎,一直到2015年改版及簡體版在中國出版,這本書迄今在海內外持續發揮極大的影響力);2009年更正式將步道工作假期、步道志工活動等概念核心定名為「手作步道」(eco-craft trail),並與千里步道環島路網串聯活化等原初運動目標緊密結合。

手作步道今生:台灣步道運動的實踐場

十年一瞬,「手作步道」如今已成為台灣步道運動2.0,及建置國家綠道網絡過程中,最激勵人心的實踐場。

隨著專書的出版,手作步道講座和施作,從10場、50場、80場、100場……慢慢的累積擴散它的後作力,還記得好幾年前銘謙在第100場手作講座時,有感而發激動哽咽,期盼手作步道能為台灣山林守護與永續和平,做出貢獻。10年走過,參與過的志工,帶領更多親朋好友一起來體驗;更多的政府部門願意接受手作的價值,認真思考如何納入體制內推動;許多學校,看到它對學生們在環境覺知和環境行動上的影響力。

2009年千里步道協會正式編制專職專責的工作人員,負責手作步道活動籌辦、志工培力等基礎工作,這位專職的工作人員林芸姿,迄今轉眼也已擔任這項工作將近10年,喜愛手作木工與植物觀察的她,因認同手作步道友善山林的理念,全心投入,加上對周邊人事物的敏銳細膩,尤其對每一位參與者和志工們情緒的細心關照,也讓手作步道看似陽剛的修橋鋪路的工作,更加溫暖有人情味,1月5日步道師授證後的交流分享會上,芸姿甚至將每一位助教與種子師資們的參與歷程、精彩片段,如數家珍般的娓娓道來,其用心之深可以得證。

美國山徑。Photo by adrian on Unsplash

芸姿加入千里步道工作團隊的這一年,也是首度,太魯閣國家公園開辦原住民步道修護培訓課程,並以雇工購料方式進行蘇花石硿仔古道整修;台灣大學園藝系「田園生活體驗與高冷地實習」通識課程引進手作步道,開始帶領學生寒暑假在梅峰農場進行步道維修,迄今每年寒假仍持續辦理;2010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第一支志願服務法下的「步道志工隊」,歷經3年,招募88位志工,迄今每年仍規劃服勤維護的步道區段。為了擴大影響力,讓更多市民對兼顧環境友善的步道有新的體認,也因有感於郊山步道長期因硬體工程發包,導致過度水泥化與棲地切割,勢必需要更多志工的參與,一起來守護。

2012年千里步道提出「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之訴求後,積極培訓25位步道鋪面調查志工,展開兩年半的雙北274條步道的鋪面調查工作;並嘗試與地方政府對話、合作,並與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市政府公園處合作,持續在福州山進行假日單日的手作步道工作假期,邀請有興趣的市民朋友一起來參與,維護自然山徑。

步道學跨領域內涵豐富

2013年更進一步正式提出「步道學」課程體系,展開入門課程培訓與實務課程。也就是在2013年,長期合作的公部門夥伴──林務局,正式委託執行為期兩年「手作步道維護制度建立暨實務操作評估計畫」;同年新竹林區管理處成立了環境維護志工隊;2014年,因「另立全球化──浩然資助計畫」,千里步道工作團隊展開迄今仍持續於中國、香港進行的手作步道理念推廣;同年底,則邀請英國Wild Days Conservation組織與冰島森林管理局步道志工計畫負責人來台,開辦「群體技能」與「工法技能」Level 3核心課程,進一步完備步道學的跨領域內容;2015年開辦步道學第二次實務課程,並成立「步道學種子師資共學社群」。至此,步道學跨領域的專業體系算是完成第一階段的基礎建置。

步道學跨領域內涵豐富。Photo by Callistus on Unsplash

回看過往一路行過的來時路,可以發現2015年之後,步道學與手作步道的推動,結合工作假期、生態旅遊、環境教育、社區營造、部落發展、文化保存,又再次拓展其關懷面向,加上參與志工人數、舉辦場次的累積增加,已經逐步淬鍊出一些具體成果和寶貴經驗,不論是與各政府部門合作以手作步道方式修復轄內步道、進行教育訓練,或是受國內外邀請執行手作步道培訓與工作假期,歷時兩年完成的「步道工法手冊」,以及出版結合在地步道/古道歷史的《手作步道》,介紹13條手作步道的故事與代表工法;林務局甚至正式宣示將以手作步道精神修護轄管步道;客委會「浪漫臺三線國家自然步道網絡建置及整體發展規劃」,也引進手作步道精神,進行古道修護;新北市政府宣示以手作步道精神修復淡蘭古道,並選定崩山坑古道為手作步道共學場域;許多大專院校也正式將步道學課程納入正式課程與實習中;2017 年迄今持續與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郊野公園的合作,更捲動了香港行山人參與維護步道的新風潮。2018年透過藝術策展方式,以手作步道主題參與2018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主題展覽。

終於,歷經十年一路走來,手作步道從民間出發,結合眾人的努力,2019年1月5日當天,除了各級步道師和志工們彷若回娘家班的熱鬧,包括文化部、林務局、觀光局、國家公園、水保局等步道與步道師相關部會,以及榮譽步道師審議委員會委員們、社區夥伴,共同見證首批榮譽步道師、資深步道師、步道師、實習步道師與種子師資的頒證,共同宣示持續公私協力推動手作步道(見 2019年1月5日 榮譽步道師授獎暨各級步道師頒證典禮)。

是這些深度參與其中,懷抱熱情、持續精煉自己,付出時間,無數次走進步道,專注在步道上的一石一木的各級步道師與志工們,讓步道的風景更為動人。而這其中,由於女性的比例(包括一般手作步道活動的參加者、各級步道師,以及曾邀請來台的步道講師們)常常超過一半以上,也讓手作步道的推動與實作的現場,除了有議題倡議、工法與工項等扣連客觀大環境、科學理性的一面,更牽動著參與者的內在發展與志工經營、群體技能等關於「人」的課題。也因此,不論是活動籌辦者、參與手作者、報導者、理念支持者,甚至像我這樣只協助處理外部關係與資源整合的工作者,都在這一路的推動過程中,因見證了許多參與者因手作步道而豐富了自身生命內涵的動人故事。

手作步道是一篇動人的詩歌,共譜著屬於我們自己的、屬於這塊土地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故事。

(作者為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