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就是我們的日本姊妹社 -生活俱樂部生協

by 黃淑德

前言:我們從不諱言「共同購買」的團結運動是學自日本的,「生活俱樂部生協」雖非日本最大的消費合作社,但她所堅持的「在工業化的社會裡,創造出成功而可持續的生產與消費的模式。」成了我們的典範。

二十二個合作社的力量

日本是個合作運動發達的國家,其中約有六百個消費合作社(日文叫生活協同組合簡稱為生協),社員總數超過二千一百萬人(日本人口約為一億二千七百萬人)。以「生活俱樂部」為共同名稱的消費合作社共有二十二個單位社(日文叫單協),分布在從北海道至愛知縣等十五個行政區(註一),社員總人數超過二十六萬人(家庭),其中95%是女性。

這二十二社共組了一個聯合社(日文叫連合會),針對單位社的共同需求進行供應,也就是共有「生活材」的開發、產品檢驗及配銷(註二),及社員刊物的編輯與發行。

自主思考,自主經營

每一個單位社皆自主經營,各自發展該地區所關心的議題與活動,並透過兩百個支部會議來執行該區域所搜集到的社員意見。約六十%的社員是透過參加共同購買「班」而利用合作社,其它的社員則是採個人宅配或取貨站(店舖)購物。

生活俱樂部的營運資金來自社員的每月連續的累計出資,每人每月出資一千日圓(相當於新台幣三百三十元),目標是每人出資能累積到八萬三千日圓。充裕的自有資金讓合作社有獨立經營的基礎,到2002年,總出資金已達二二一億日圓(約新台幣六十七億元),年營業收入有七五四億日圓。

另類的經濟活動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一群參加反核運動、勞工運動的人嘗試新的社區裡的社會運動,1965年,在東京地區集結了「想喝便宜又好喝的牛奶」的二百個家庭,每週向酪農購買三二九瓶牛奶開始,開展了「共同購買」運動。從思考生活與商品的價值轉換當中,展開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建立對食品與用品追根究底的調查精神,透過「班」來集結社區,做生活學習。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浪費提出「符合全生命週期的資源使用」思考。

對消費品的主動學習

「生活俱樂部合作社」對依賴農藥的食物生產、添加人工色素、防腐劑的食品提出質疑,這些生產手段為的是增加商品價值與視覺上的美觀。所以,「生活俱樂部合作社」的社員決定不再扮演被動的消費者,不願對市售商品做全盤接受。社員開始參與開發自己的產品-食品與日用品,以「安全、健康、環境」做為訴求,逐步與生產者經由討論、嘗試、修改,一樣樣做出自己的「生活材」(消費品)。

拒買運動到政治參與

這樣的社員自主活動也陸續發展出回收與容器再利用運動(Green System)、使用天然肥皂運動(由拯救河川的驅逐石化清潔劑而來)、拒買基因改造的食品、減少環境荷爾蒙的食品包材。由這樣的「另類合作社」也發展出生活、勞動與政治上發聲的社區網絡組織,如社區女性的「自主型勞動事業」、老人福利服務体、在各縣市推出的女性的參與地方自治的「政治代理人」運動等。

生活的改造者

「生活」是指生命與常民的生活,「生活者」是有自主思考、自主選擇的人民,不再只是被動的消費者。透過活動,生活俱樂部目的是創造一個高品質、永續、人性化、環境優先的生活,並朝向公平、公正的世界而努力。

1989年12月,「生活俱樂部合作社」獲頒發有另類諾貝爾獎之稱的「健全生活獎」(The Right Livelihood Award),一個由尋常家庭主婦所組成的組織,開展出以環境、健康為首要考慮的日常消費活動,發展出多元的另類經濟活動而受到國際肯定。

註一:行政區主要為縣,另外有特別行政區如東京都,北海道。

註二:生活材包含了食品、生活用品、衣服與書籍。

(本文作者為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經作者同意,轉載自綠主張月刊)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