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惜每個人心中的內在小孩

by 王玥好

五月,又到母親節,由於長期與家暴與性受害倖存者工作,很能體會在樣感恩的季節,可能引發她們內心複雜、矛盾的情感,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懷與支持,往往是這群倖存者內心的痛,來自加害者的創傷需要療癒,來自父母、重要他人的背叛同樣需要撫癒。

就像去年SARS引發的一連串問題,需要處理的不只是防治病毒,還要處理醫護人員「逃離」、「耗竭」所引發病人、社會的恐懼不安,當虛弱、恐慌的病人所仰賴救命的醫護人員都無法承擔其職責了,病人何來信心與安全感面對病痛?這樣的絕望感是影響復原過程中的不利因子。當然,在SARS事件中,我們看到醫護人員因處在驚慌失措的狀態下,以致無法發揮應有功能;相對地,倖存者的父母、重要他人(類比醫護人員)也可能因不知該如何處理,以致無法提供倖存者所需之關懷與照顧,而讓倖存者留下沒有關懷的父母這樣的一幅內在畫像。

勵馨「蒲公英治療中心」於民國83年成立以來,累積服務數百名性侵害倖存者。從與童年期性受創成年女性工作的經驗中,我們發現與父母的關係幾乎是每個倖存者最核心的治療主題,也幾乎可說是他們創傷復原之重要關鍵因素。

根據本會估計,台灣有童年期性創傷經驗之人數,約有百萬人以上(註)。由於性侵害的污名化及資源不足等因素,大多數受害人並沒有得到適當的幫助,小時候發生的創傷後遺症,使他們的內在小孩仍在暗夜中哭泣,對他們成人後的生活造成許多負面影響。在童年時期遭受虐待、傷害的受害者,其自我關懷、安慰能力往往遭受嚴重破壞,隨著歲月增長,他們在外表上雖然長大成人,然而在他們內心深處卻有個受傷、哭泣的內在小孩,這讓我們體悟到創傷不會隨著時間自然撫平,受傷的內在小孩沒有愛與關懷的養分,ㄊㄚ們無法長大。

「受傷的內在小孩」不是性侵害受害者的專利,大多數人在童年期都有程度不等的創傷經驗,或有著缺乏被愛、被呵護的遺憾,有些人會出現「缺愛症候群」,如情緒困擾、不當的情緒表達,對於具有不良企圖的愛,無法分辨且缺乏免疫力,極容易被騙、被引誘,缺乏愛護自己身體及尊重他人的能力等。這些創傷經驗若沒有適當處理,在成人後,仍可能干擾成人的生活,尤其在擔任父母的角色時,沒有自我關懷、安慰的能力,往往也難以扮演滋潤型的父母,甚至形成虐待循環。

要滿足自己內在小孩對父母愛的渴求,我們可以從練習做自己內在父母開始練習,因為我們最清楚自己內在小孩的需求,所以我們有當自己內在小孩好父母的優勢條件,而當我們漸漸學習懂得照顧自己內在小孩時,未來我們的孩子也就能從我們這邊得到所需的滋養。相信在愛與關懷下,從每個人生命的創傷裂痕中,都可以開出美麗的生命花朵。

註:從警政署90及91年接獲報案之性侵害案件統計,被害人約3000 人,其中約七成為18歲以下兒少,依犯罪學者估計,性侵害之犯罪黑數為實際通報數之7-10倍,故估計每年實際受害兒少約有3000人*70%X7-10 倍=14,700-21,000人,這些兒少時期遭遇性創傷之倖存者,以台灣二性平均壽命75歲來計算的話,他們受害後若存活60年,因此(14,700-21,000人)X60年,累計有88.2萬-126萬的童年期性創傷之倖存者。

(本文作者為勵馨基金會蒲公英治療中心主任)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