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夥伴關係的生產環境

by 怡璇

5月28日為「世界婦女健康行動日」(The International Day of Action for Women’s Health),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台灣女人連線會從1998年開始至2002年,每年都於當日舉行「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討論和女性健康相關的政策與實質問題,例如全民健保、優生保健法與人工生殖法、醫病關係及青少女月經與瘦身等問題。

去(2003)年3月康健雜誌指出台灣目前生產過度醫療化的現象,引起婦產科醫師強烈的反彈。為了瞭解生產醫療介入的狀況,促進醫病溝通,因此,今年第七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的主題為「營造夥伴關係的生產環境」,針對下列2個主題進行研討:

(一)如何讓女性在生產時,在充分的瞭解下,發揮她生育的自主性及本能。

(二)如何建立生育風險承擔機制以降低產婦或其家人與醫事人員之間直接對立的傷害。

目前台灣對於孕婦的衛教做的並不完善。雖然有產檢,然而在醫生看診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孕婦無法從中得到完整的關於生產的各種資訊或和醫生討論生產的方式,甚至有些孕婦從來不上醫院做產檢,也因此缺少對於生產過程的了解。其次,醫院內的準父母教室(媽媽教室),充斥著推銷產品的廠商,婦女無法從中清楚了解生產的資訊(包括生產風險)。長期下來,婦女對於生產過程的不了解因而無法介入,所以大多產婦都只能依賴醫療,由醫師主導整個生產過程,漸而失去了自主性。而做為一個生產的主體,產婦有權利參與自己的生產過程,更有知、選擇與溝通的權利。

生產關係到母、胎兩個生命的安危,因此,比起其他科別產科醫師面臨的壓力較大。另外,生產有其自然的風險,但一般人對於生產較沒有風險的概念,所以,產科也較容易發生醫療糾紛。醫療糾紛的發生對於產婦及其家人而言,無非是一種二度的傷害。

從產婦生產前知的權利至如何讓產婦在生產時能發揮自主性及本能,到如何降低醫療糾紛(包括降低生產風險及產婦或家人與醫事人員之間直接對立的傷害),這些問題都是環環相扣著的。女性生育仍是個人、家庭乃至於社會國家的大事,因此,產婦的主體應該被尊重,我們應該營造一個友善的生產環境,讓產婦能夠發揮生育的本能、減少過度的醫療、降低醫療糾紛的傷害,讓產婦與醫師之間有一個互相信任與和諧的夥伴關係。國家應制定政策,落實孕產婦知及選擇的權利;國家亦應設立風險承擔機制,(如生育風險基金或產科醫師強制保險等),降低醫療糾紛對兩造雙方的傷害,不要讓一個善意的夥伴關係形成對立。

目前台灣的生產環境仍有待改善,不管是對於產婦或是對於產科醫師,政府應責積極地促成生產環境伙伴關係的營造。針對此次的行動會議,我們有以下的結論:

1. 政府應該保障婦女能獲得正確、完整的生育資訊及滿足其生育需求。
2. 政府應建立政策督促醫療體系落實準父母教室及生育計畫書。
3. 政府應正視生產過度醫療化的問題,並提出因應之策。
4. 政府對於生育醫療團隊的組成應提出新的構想包括助產師的投入、生產社區化及支持網絡得建立等,以因應產科醫師減少的事實。
5. 政府應積極研議承擔生產的風險的機制,以減少產婦與醫師(助產師)之間的對立及傷害;國家有承擔生育風險的義務。
6. 政府應積極地促進外籍配偶及邊緣婦女的生育健康,這包括解決語言的障礙、提供完整的資訊、落實產前檢查。
7. 政府應檢討全民健保生育給付的方式。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