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參與公共事務的性別火花 ─關於2004女性影展的二三事

by 林杏鴻

八0年代的台灣女性運動,除了早期與黨外政治串連的「婦女新知」雜誌,後來於1989年成立婦女新知基金會,為台灣女性參與社會、女性自覺的先聲外,許多女性團體於九0年代相繼成立;台灣女性影展於 1992年由國際名導黃玉珊創辦,契機為當時她執導的作品《雙鐲》在國內外獲得佳評,並且參與世界各大影展,這些影展中有些是標榜女性影展之名,在當時女性主義風潮正在台灣萌芽,許多國外留學的女性也紛紛回到台灣工作的時代氛圍裡,西方女性主義思潮開始吹向台灣學術領域花園裡,此時女性影展也在黃玉珊導演受邀國外女性影展參展時,接觸國外女性影展的理念及想法,深覺在女性主義尚在萌芽發展的台灣社會,若能成立女性影展,一方面可以建立女性影像創作者發表作品的平台,以彌補在父權電影工業中的影像創作限制;另一方面也能藉由國內外女性影像創作者及作品的交流,刺激當時女性影像創作尚不普及的台灣,同時也選取具有女性意識,甚至是女性主義的影像作品,激發當時的台灣女性思惟。因此結合婦女新知基金會在婦女運動及性別意識多年的實務經驗及研究,第一屆女性影展便在小小的藝廊籌辦起來,至今12年篳路襤褸一路辛苦顛簸走來,已成為國內推動性別平等運動、性別教育以及女性發表影像作品的重要平台。

女性影展是個真正本土紮根,由關心女性、性/別平等運動的導演、學者、專家、運動者共同支持創辦及經營,因此希望藉由女性影展培養出更多的性別運動者、女性影像創作者、以及女性主義影像創作者,同時也喚起更多在傳統電影產業裡女性影像工作者的性別自覺;所以在這個具社會運動性質的影展中,就有許多制度有別於其他影展:

第一是在策展人選取制度方面,與其他影展固定策展人制度不同,每屆由資深策展人帶領具有潛力策展的新生代共同策畫,藉此輪替新血,至今也培訓出在台灣知名的影展策展人,如游惠貞、蔡秀女、林書怡、陳明秀等人,也因此每年隨著策展人關注焦點以及所嗅聞國際性別風潮的不同,並且也引發不同性別面向的議題,從傳統反應女性在社會、家庭等處境,到女性的內在對話與矛盾、女性身體、女性情慾等議題的有力發聲等豐富的探討主題,如此的策展方式更塑造影展多元的風格及可能性,同時也可以窺看出台灣性別運動努力的足跡及變化。

第二是女性影展由區域主流的台北出發,根植地方,女性影展的籌辦人雖然以台北為大宗,但是皆認為台灣在性別、影像教育上莫大的城鄉差距,於是決定走出台北,將每年的優質影片巡迴至全省各地;從最初幾年與台中、高雄等地區的單點合作,至2000年女性影展覺得歷經數年的女性影像耕耘以及推廣已在台北地區獲得不小的成效,同時中央、地方政府也開始重視性別議題,因此決定不辭辛勞地再將這樣的庶民活力擴及台灣更多的地方,所以大力邀請地方婦女、文化團體、大專院校合作推廣,由女性影展之影片作為性別議題討論的依據,同時地方主辦團體也可以視其地方需求選取影展的影片,並且邀集台北及地方之性別研究、導演之相關人士參與座談、交流,將每年所擇取的主題作更深入以及延伸的討論,如此才能真正達到尊重地方獨立性,推動性別平等的理念。

至今地方合作的端點更是與日遽增,並且許多地方團體也將女性影展巡迴作為他們年度必定舉辦的活動盛事,今年2004年更是擴及至二十個巡迴端點,因此巡迴方式由原本零星點式至今幾乎快成帶狀性的擴展,我們清楚了解唯有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去攪動、瓦解束縛千年的父權霸權,才能破除性別刻板印象,重回「人」的自由。

第三是女性影展在任何場次皆於映後安排座談,因為藉由音像作品的真實性以及親身性,增加觀者大眾的深刻體會,可以從中深入引發更多的性別思索,所以每年安排專家學者、藝術家、導演以及相關議題的婦女社團、民間團體、公部門機構人員參與映後座談,希望影展的籌辦不是個單純的影展,僅以國內外導演、影片觀摩交流,停留於音像美學上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的探討,而是對於女性影展本身賦予更多國內性別教育的重任。

所以女性影展可稱之為草根性、自發性的性別民主運動。

2004年原主辦女性影展的團體─台北市女性影像學會也改制為全國性團體「台灣女性影像學會」,希望能將性別教育、女性影像教育以及女性影像創作擴展於到台灣更多的地區,同時今年在策展人部份也打破以往北部策展人的侷限,邀請來自高雄地區的新生代策展人參與策展,希望能帶來更多不同的性別議題呈現,在此分享今年的策展方向及特色,如下:

一、女性與政治主題

近年來隨著性別運動的深耕,女性不再是以弱者自居,以往在影像上所呈現的女性宿命形象也逐漸消逝,因此在邁入新十屆的第一年,女性影展將重點放在女性參與公眾事務上,突顯出女性力量已成為社會改造的重要角色,同時也檢討現今女性在公眾事務參與上的甜酸苦辣,藉由國內外相關影片的觀摩,引發更多與該議題與國內現狀關聯性的討論,因此今年以「女性與政治」作為主要的單元,分為「女性參政」、「女性社會參與」、以及「影像作為女性政治的工具」等三個子單元。

尤其今年入選的國內作品裡,也驚覺發現女性藉由影像作為女性政治、社會參與工具利器的展現,並且以相當敏銳的角度切入當前台灣社會現狀,例如《薛西佛斯之福爾摩莎》呈現七年級生的國家認同,新生代導演郭書鳳以訪談的方式直搗七年級生在現今族群國家認同重新檢視的時代裡他們內心的想法;又如《她鄉際遇》與《印尼女傭尤尼希》兩部影片反應了台灣日漸增多的外移住民或是外籍勞工之獨特見解;還有去年剛以《跳舞時代》獲金馬影展最佳紀錄片簡偉斯導演的新作《玩布的姊妹》,更是紀錄藝術創作激發出台灣家庭主婦新生命的最佳例證,導演稱之為台灣的第三波婦運展現等多部佳作。在國外作品部份,如以伊朗48位被淘汰的女性總統候選人出發,進而了解在伊斯蘭社會女性的參政處境的《我們的時代》;或是探討位居《第一夫人》的角色與覺醒、還有描述變性人從政生涯的《喬治男孩》;以及阿富汗在塔利班政權下受迫害女性如何自覺堅強的走出來,並且形成社會改革力量的《尋找自由》一片,皆是呈現出現今女性以她們自己的方式貢獻自己的力量,為生長的土地、國家、人民生活齊奮鬥的多樣面貌。

二、族群融合、尊重差異議題的展現

除了女性與政治相關議題外,今年也將區域焦點放在挾雜著多種族、多宗教的衝突文化的西亞地區,希望透過音像作品讓以往接受西方強勢文明的台灣人民,能以更開擴、更多面向的視野看待族群議題,並且對於該地區文化與女性處境能有更深刻的認識及了解,因此邀請到伊朗女導演洛珊.班尼蒂(Rakhshan Bani-Etemad)的四部精選作品來台,她擅長將地下階層的寫實環境與人物和紀錄片拍攝手法融合到劇情片裡,並利用女主角的觀點,將一齣齣原屬於家庭倫理的故事清晰地呈現出社會問題的縮影;在女導演比例不到10% 的伊朗電影工業中,班尼蒂瑪在國際影壇裡卻占著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並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所以這將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深入探觸的伊朗籍女導演。

同時在西亞地區的影片,尚有直指猶太教中的潔淨戒律成為父權體系幫兇的以色列影片《月事禁忌,越是期待》;還有不為猶太教義及家庭所容的同志戀人決定離開她們的國家與家人,去尋找一個屬於她們自己家的《家在何方》等作品。 並且,這次也邀集洞悉性別文化操弄的國際級澳洲原住民攝影家及導演崔西‧莫法特(Tracy Mofatt)的精彩短片及劇情長片集結放映,透過她敏銳的觀察及影像表現力,在其作品中充滿影像中對於原住民女性形象嘲弄之反動的《好萊塢的黑傭》、以及如《好“色”女孩》以及《暗夜哭泣─一個鄉村的悲劇》兩部影片中大力嘶吼對於白澳政策的控訴,希望能在現今重視族群融合、對話、尊重差異的台灣社會,能提供他國對於該議題的交流與對話。

同時,曾有多部作品來台參展的英國紀錄片導演金‧隆吉諾托(Kim Longinotto),關注世界各個文化下的性別框架,突顯出族群文化的性別宰制,她的紀錄足跡包括英國、伊朗、埃及、日本、非洲等歐亞非三大洲,提供我們對於本土文化中性別桎梏的思索,並且積聚衝破其框架的力量,同時她也關注在特殊職業次文化下的女性內心底層聲音。

三、女性情慾繼續流竄,性/別持續跨界

女性身體自主權與情慾展現,仍是目前性別運動持續關注的議題,因此在今年仍繼續力邀足以突破性別框架的力作,例如強調於現今各種性傾向伴侶在性愛過程中性高潮的《性高潮愉悅術》,該片從性教育、性心理學、性社會學、瑜珈、詩人等不同角度闡釋性高潮的重要性;還有將傳統認為男性色情行業的主導權反轉的《A片女性主義者》;並且也有女性身體能動性的直接表述,主動展現女性私密空間行為於大眾傳媒的《卵子體慾》;以及性/別自主性呈現,透過影像,我們看見歷時五年的變性過程以及身心轉變的《叫Sue的男孩》;同時也呼應今年(2004)2月14日舊金山市長以加州州法「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基礎下,允諾數千對同志戀人婚姻合法的奮鬥過程,在《世紀性的革命婚禮》以及《婚姻有理,同志無罪!》將整個浩大同志婚禮感人過程一一呈現,藉此探討同志婚姻合法化的議題。

女性影展至今11年,在性別議題的關切上,已從原有的女性之生理性別擴及至性/別相關的多元觸角;作一個性別運動的女性影展將以更包容、更有活力的方式,提高大眾對於社會在性別平等認知的感染力,同時也希望藉由影展持續性的舉辦,讓性別議題繼續被關切、被討論。曾期待有那麼一天,當女性影展不再扮演鼓勵女性影像創作以及提供其發表平台,同時再也找不到任何性別議題足以控訴或是引發討論之時,相信這存有的世界即將是個真正平等的場域,我衷心期待那個國度的來臨。

(本文作者為2004女性影展策展人)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