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天過後」談起

by 陳曼麗

去年(2004),一部美國電影「明天過後」引起大家的注意,尤其深獲環保人士好評。片中,全球氣候急驟變化,科學家們努力尋求對策,上位者長期輕忽環境變化的警訊,造成人民生命的損失及大地萬物的浩劫。希望藉由這部震撼人心的電影,提醒更多人重視環境的變化。

1960年代起,環保人士注意到地球環境惡化的危機而提出警告。聯合國在1972年召開「人類環境會議」,1992年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公約通過後,各國深感成效不彰,因而在1997年於京都召開的會議中,制定「議定書」,期待能有具體的成效,確實達到抑制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氣候變化會帶來的影響

地球上的生物都有它的生長時期,以台灣為例:八月桂花香、二月櫻花開,但若氣候不正常了,就可能發生三月桂花開,十二月櫻花綻放的現象。今年台灣三月飄雪,民眾覺得新鮮好玩,但果樹的開花期紊亂,果農、茶農、菜農只有望天興嘆,大雪造成的天變,農民又該如何面對這一年的收成損失。

天氣的變化,是日積月累,天然運行,萬物自有平衡之生態共存法則。但自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使用資源腳步加速,尤其大量使用石化資源,用於工廠燃料、汽車油料、工業原料。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盒、尼龍衣都是石化產品。因為使用石化資源過高,而造成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大增。天氣變暖,島國就會擔心冰山溶解、海水增高,島上土地被淹沒;天氣變冷,暖氣燃料要增加。而其他在大地上生存的魚、蝦、猴、鳥也可能沒法禦寒而凍斃,甚至可能沒有食物而餓死了。相互共生是天地定律,若因人類的需求,而造成氣候變化,傷及無辜,人類情何以堪?

京都議定書與台灣

近來全球討論熱烈的「京都議定書」,就是要以強制的手段,要求各國政府要共同想辦法來解決氣候變化的問題。於是,要求降低造成氣候變化的元素產生,就成為重要的管制項目。目前,京都議定書列出的溫室氣體管制的項目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全氟化物、氫氟碳化物、元氟化硫6種。台灣雖非京都議定書締約國,但未來亦要遵守此一國際規範行事。

台灣二氧化碳排放,工業界約占54.7%、運輸約占14%、住宅12%、商業6%。所以,若要把二氧化碳量降下來,不論政府部門或財團企業是絕對的需要配合政策,逐步遞減排放。而一般民眾在生活中,可以如何努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呢?

一、交通運輸方面:

首先,儘量利用步行或腳踏車行動。人行空間應該以友善民眾行走為重,讓大家走得健康舒適。

其次,儘量使用大眾運輸系統。各地方應規畫完善的大眾運輸網,讓民眾方便搭乘。

其三,鼓勵近距離上班、上學。拉近城鄉產業差距,可以讓大家在住宅附近就業就學。

其四,利用網路系統傳輸溝通,可以減少交通奔波勞頓,甚至個人在家工作的可能。

二、住家方面

首先,保持家中日光充足、通風流暢,可以少開冷暖氣,少用能源耗費電力。

其次,儘量利用自然光源,不要白天開燈。省電也可以節省電力發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

其三,在家烹飪時,儘量少用長時間煲煮的食物,就不會使用爐火時間過長,產生熱氣;省用瓦斯,也可降低二氧化碳的量。

1990年,台灣在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名列第28名,2004年已提前至第22名了。這14年當中,我們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102%,面對京都議定書,我們要更努力,才可達到降回1990年的目標。

氣候變化絕非單一元素造成,每個人在生活上減量,每個工廠在工業上減量,每個辦公室在業務上減量,那麼累積起來,我們將可以減少很多二氧化碳的排放。

(本文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提供,作者為基金會常務董事)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