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傾聽給予協助
by 路加斯&賽登
他太棒了,因為他讓我哭得出來,讓我可以繼續走下去,他並沒有試圖「糾正」我,也沒有試圖讓情況變好一點。我告訴他,因為他沒有敷衍了事的答案和圓滑的解決之道,他只是傾聽,效果棒極了!
─溫妲
當一個朋友或鄰居想要一些安慰時,他通常發現自己無助,不知道該怎麼辦或該說什麼。自殺者親友經常不會發出清楚的信號,讓朋友和心愛的人知道他或她要什麼。她想談一談,還是自己一個人獨處?他想表達憤怒或隱藏它?事實上,他們常常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石提供幫助的人也搞不清楚狀況、尷尬,或被抑制無警覺地被拉進沈默的心理交易中。或者,如果自殺者親友一直接受協談的話,談話往往隱藏著遺族真正的情緒,且否認自殺的真正涵意。
如果朋友們清楚他們可以做些什麼、清楚遺族的情況,就不會在遺族最需要他們的關鍵時刻不知所措。本章旨在釐清哪些是可以做的事,並提供一些建議讓讀者知道怎樣幫助自殺者親友。本章所談的內容乃是以心理方面的協助為基礎:最有幫助的策略就是締造一種氣氛,讓當事人可以發揮自己的力量治癒自己。協助者側重傾聽就可以締造這種氣氛。
這方法不只對自殺者親友有效,且對所有需要協助的人一樣有效。
協助的目的
一開始,我們得先為協助者和求助下一個適當的定義。
已故親友的生命再也挽不回。自殺這種終極行動,既然做了就無可挽回,說過的話也抹不掉。但是也因此,無可救藥或無法改變的事情,卻可能較輕易的被忍受。
這麼說來,協助的目的在於讓當事人更輕易地承受喪失親友之痛、苦惱和個人悲劇。協助自殺者親友意味著為他們找到一條出路,讓他們不再深陷悲劇中,且更能夠繼續過自己的生活。協助也意味著為自殺者親友找到一條出路,讓他們所選擇的心理交易不致於需要付出昂貴的代價、讓自殺者親友做出更好的回應、打破可怕且代價昂貴的沈默。
尋求援助的指導原則
身為協助者,你需要知道什麼?
心理衛生專業人士已徹底研究過這個問題。他們所發現的協助者須知,有幾項非常鼓勵人:一般人都可以互相幫助。當然,受過一些專業和訓練的協助者更有價值(尤其是遇到當事人的反應是非常極端的一型時),但是也有許多事情是非專家和非專業人士就能做,且有極不同效果的。事實上,重要的是,我們要強調,你不必是一個專家才能當協助者。你只需要有渴慕助人的心,最重要的是願意傾聽受苦者訴苦。這是好的精神科醫生所做的主要事項,這也是一般人能互相為對方做的事情。
*你必須知道,身為協助者,你不必替當事人安頓任何事情。
換句話說,你不必擁有答案。事實上,提供答案甚至不是特別有用的方法。說些諸如這樣的話:「也許這是比較好的方法」、「為了孩子的緣故,你要堅強一點」,或者「哭出來吧!」或「不要哭!」,這些話聽起來很差勁、乏味且不恰當。這些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話。自殺者親友需要人協助他們研擬出自己的答案。如果你這樣幫他們,最後他們找到的答案會只是一些毫不相干的東西。
*你必須知道,如果願意的話,一個人認知事情的經驗,是可以自行修正的。
事情的意義不會一成不變。例如,起初被定義為「控訴之舉」的自殺行為,後來可能被看成是當事人受不了病痛的可悲結果︱沒有人有辦法幫助的病痛。這就是事情的意義有所改變,且是重要的改變。用這種方法看待事情,就可以減少一些罪惡感和痛苦。
這種改變通常都是當事人自我修正的結果;也就是說,只要有機會,有正確的情緒氣氛,事情的意義會變更好,而不會變更糟。良好的協助可以提供這樣的機會。它讓自殺者親友有機會靠自己找出具有建設性的答案。
*你必須知道,好的傾聽能成就良好的協談。
正確的協談可能具有極大的助益。這的確有幫助,因為它讓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事情對他們的意義上面,然後再去重新對焦。在安全感之下進行調焦和重新對焦,將產生改變。協談的過程等於是談話者先找出事情對他們的意義,再找出事情本身的意義。
傾聽是幫助有協談需求者的最佳方法。
良好的傾聽有一些法則可循。
新的資訊、新的觀點及新的洞察力會使事情的意義改觀,但不只是源自外界的新資訊、新觀點和新洞察力;源於自己內在的新認知也會改變事情的意義。
良好的傾聽旨在協助當事人將注意力集中在他們已知的事物上,但是他們不必知道已知的是什麼。自己內在的訊息可能是很嚇人,或叫人難以承認的。良好的傾聽旨在讓當事人安全的承認他已經知道的事情。
以下我們將就如何進行良好的傾聽,提出一些建議。這些建議是從心理學家尤金.簡德林(Eugene Gendlin)的書《焦點》(Focus)得到的靈感︱這是一本很棒的書,書中許多內容都是在談論如何好好的傾聽。
傾聽守則
守則一:傾聽的首要目標在於建立良好的傾聽態度。
傾聽某人說話,需要用真誠渴望的心,洗耳恭聽對方正在訴說什麼,以及即將要說什麼。這牽涉到尊重對方的思考方式和思想的組織架構。傾聽需要真誠的好奇心︱沒有預存立場,不會認為某人應該或必須有什麼樣的感覺才對,且渴望知道對方在想什麼,或感覺如何。
這種態度說比做容易,因為這需要傾聽者放棄自己的思考模式和對事情的看法。我們在傾聽別人煩擾不安或痛苦的經驗時,尤其不容易抱持這種態度傾聽。傾聽者經常想用自己的方式定義事情。
例如,試想有一個人滿懷傷感,也許是父親自殺、感到羞恥地跑來找你。想想看,當你傾聽他訴說他的家務事時,你會有什麼反應?需要多久的時間,你才能找到足以安慰他或糾正他的話(諸如表明,他應該有哪些感覺),或者告訴他,你自己的故事?或者需要多久,你便想改變話題?甚至於你希望安慰他的方式,可能反而是打發他走、結束談話。
從事這類協助工作的專業人士都知道,要維持傾聽的態度並不是容易的事。他們知道,這是他們工作時的目標/越來越好的傾聽,越來越少的干預。任何人想傾聽他人說話,也一樣得這麼做:以維持傾聽的態度為目標。
守則二:回話/簡述你聽到他們說了什麼/是整個協談過程的開端。
尤金.簡德林指出,良好的傾聽技巧是「回頭訴說(saying back)」。你可以用對方的口氣或自己的口氣,將對方的話再重新說一遍,但是目標在於抓住對方的要點,回頭說一遍。 這聽起來很容易,但卻具有某些驚人的效益。首先是,這促使傾聽者必須專心注意說話者的思想,而不是他自己的想法。第二,這使說話者覺得他的話已被傾聽,且讓他確信傾聽者知道他們在說什麼。第三,當然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允許說話者繼續邁向下一步,訴說他們的想法和感受。
通常,即使只是逐字重說對方所說過的內容,也會讓對方有機會聽聽看他們剛才說的內容,也使他們有機會擴展自己解釋事情的經驗。
(另外,要重複對方的話並不是很難的事。難只難在必須記住:這正是協助過程的開端。)
一位四十幾歲的傷心婦女,遭遇女兒自殺之痛。她顯然心緒煩亂、憂鬱,她告訴你:「為什麼?我不了解:為什麼她要自殺?」你要抗拒回答這問題或平靜她情緒的試探。相反的,你應該立刻反應她所說內容的基本意義:「妳真的對這件事情的原因感到困惑,是不是?」
這有什麼幫助?
這表示你已經對她的問題心領神會,且讓她感到鼓舞,問題焦點從強調她所經歷的痛苦轉移到她對事情的困惑。這為下一步打開門路,也許可以讓她確認她有困惑之處,也為她進一步探索這困惑鋪路。
什麼事情令她那麼困惑?她女兒深陷痛苦中?她必須自殺?她周遭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問題?還是自殺者親友懷疑自己沒有做到該做的事?傾聽者不知道,但是他可以協助說話者自行找到答案。
遺族說:「是的,她非常絕望,她的絕望是我無法了解的。」
你說:「妳不了解她的絕望。」
她說:「她似乎絕望得離譜。」
你說:「很難了解她在想什麼,是不是?」
這樣的對話方式已經打開門路,使話題轉為談論她女兒的想法,也許談她女兒的病情本質等等。焦點已從自殺者親友的痛苦、困惑,轉移到了解、釐清她女兒的心思結構。話題已經改變,但是,顯然這場談話和痛苦並沒有結束。
守則三:如果你有些困惑,或不了解對方在說什麼/一定要表明清楚。
試著說出對方所談的內容中,哪些是你已抓住的,哪些是你還不了解的。這個方法將鼓勵對方釐清他所說的話(當然是陳述整個觀點)。
前述那位女士繼續說:
「我女兒絕望地告訴我一些事情。她所說的所有事情並不合理。我一直非常驚訝。」
你說:「我知道妳在談論她的絕望。但是,我不知道她對妳說了什麼,也不知道妳對什麼事情感到驚訝。」
她說:「她給我一封信,是談論我的信?」
此時,這種談話方式是在為談論她們母女之間的事情鋪路。要求自殺者親友釐清一些事情,能幫助她將焦點更清楚的擺在下一個有必要談論的話題:她們母女的關係。
如果你還不了解對方所說的,一定要請對方釐清。假裝了解,無濟於事;他們很快就會發現,你根本還弄不清楚狀況。要求他們釐清一些事情,有助於他們整理思緒。
守則四:給予協助的另一種方法就是:表明你聽對方所言有何感受。
你可以說出對說話者的感覺,或對你自己的感覺。試著說正面的感覺,但是要誠實。此時,你的目標在於給予反應,而不是忠告和安慰的話;讓對方知道他所說的話給人的感覺,以及這些話將引起什麼樣的回應。重點不在於插手顯露你有回應的必要,而在於給予對方一些東西,好讓他能繼續往下思索。
例如:
「妳這樣談論妳女兒,我聽了也感到難過、困惑。」
或者說:
「妳讓我想起我自己的孩子,如果他這麼做,我也會搞不懂他為什麼會自殺。」
或者(以下的應答將會把話題轉移到另一個主旨,即守則五的主旨):
「當我聽妳這樣談到妳的女兒,讓我覺得我希望能給妳更多的幫助。」
守則五:有時可以談一談你和自殺者親友之間的情況。
和對方分享你的反應,是一種特別令人緊張的方式。這讓對方覺察到自己溝通的內容。這非常有價值,但是必須處理得圓滑、謹慎周到,也得誠實。
你可以說:
「妳知道,妳經常帶著憂傷的情緒來找我談。這讓我感覺很好,因為妳信任我可以幫助妳;但是,這也讓我感到憂傷。」
或者:
「……但是,這讓我覺得有罪惡感,我至今依舊擁有我的兒子,而妳卻已失去女兒。」
或者甚至可以這樣說:
「……但是,我想妳對我的期望太高了。也許妳需要的幫助甚於我能給予的。」
要緊的是你得記住,即使你做了這樣的應答,對方的故事你還有得聽。你是在傾聽他說話時的所有情緒、感受。你分享你的經驗、情緒或對你們彼此間互動情形的感受,以此做為協助對方凝聚焦點、釐清、了解他自己的經驗。此時,最重要的莫過於傾聽的態度。
守則六:以另一種眼光看待事情。
重要的是,身為必須傾聽的協助者,在重述對方的話語後你不一定要尋求對方的認同。你甚至不必為了讓對方聽得舒服,而選用比較好聽的詞句。你不是在尋求對方答謝你(讓他聽得順耳)。你是在尋找證據,讓對方剛才所說的事情別具意義;也就是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這是暫時為當事人設想的做法。這是一種跡象,顯示真正有幫助的事情發生了。
認真、熱中的協助不容易持續進行的原因之一,以及為何需要尋求專業協助的原因在於:認真的傾聽者必須願意放棄所有普通的劣等訊號和回饋,諸如「你說得對」、「謝謝你讓我覺得比較舒坦」之類的話。聽到這些話確實令人覺得舒服,求助者最後說出這類的話也是適當的,但是你不能倚賴這樣的回饋。證實你的幫助確實有效的跡象是,對方的經驗確實往前邁進了。
守則七:有讓事情慢慢來的心理預備,不要揠苗助長。
以上這些守則顯然簡化了協談的複雜程序。別忘了,你的任務在於促使困難、複雜且往往得辛苦奮鬥到底的協談工作順利完成。同樣的程序可能得全部重來一次。然後又重覆一次!求助者改變看法的速度很慢。要有耐心。
守則八:隨時準備撤退。
有時,當你察覺到某種跡象,你就必須撤退、等候。通常人都需要時間和空間,私下反芻由協談啟動的程序,才能療傷止痛。如果你獲得的訊息正是求助者有必要私下反芻時,那麼你就讓對方知道,你隨時都在這裡,你尊重他須要一點空間的需求,但是你隨時準備再度傾聽他想訴說的事。
關於傾聽的忠告
練習傾聽。你將驚訝於我們平常多麼少傾聽別人說話。大家都忘了傾聽的技巧,我們都只顧想著自己的經驗。我們經常談自己的事,因為我們想藉此看清楚自己生活的全貌。協談是另一回事。有一位精神科醫生的二十歲女病人自殺,年僅二十。這位醫生告訴同僚,他覺得非常有罪惡感。這些同僚急促的要他放心,他只不過是女病人生命裡,其中的一個影響人物罷了,她有自己的意志,沒有人能控制別人的生命等等。當他傾聽這些關心他的朋友所說的話時,他卻越來越憂鬱、憤怒。「我希望他們能讓我談我的感受」他說,「而不是阻斷我的罪惡感。」事實上,諷刺的是,他的同僚用這種方式對待他,卻沒用有這種方式對待他們的病人。
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找機會練習傾聽。遵循我們建議的守則。等有人找上門時,你將會變成一個很好的協助者;你也將發現,每天與人互動的情況能更深入、關係更緊密。
給自殺者親友
當你想要尋求協助時,尋找一個會傾聽的人。有些人傾聽的能力比別人好。無論是什麼理由,他們都比別人更願意將他們表達自我的需求擱到一邊。他們很清楚,不給人空洞無益的建言。他們知道如何陪伴你度過難關,讓你覺得和他們在一起時,你對周遭發生的苦難有另一種比較好的感受。尋找你覺得願意聽你,且了解你的人談一談。
你甚至可以直接了當的讓協助者知道,你只希望他們傾聽,並告訴你,他們是否了解你所說的,以及他們聽到你說了什麼。告訴他們,你不是想尋求忠告、解決辦法,或甚至安慰的話。告訴他們,你只是想找個人傾聽。
如果你找不到好的傾聽者(大部分的朋友都只好到某一種程度,就轉移注意力到他們自己的需求了),你可能需要專業的輔導。你可能需要受過訓練的人協助你找出事情的意義,這樣的人懂得如何避免強加他們的觀點、感覺和價值在你的身上。但是,在尋找專家的協助時,也要注意運用同樣的準則:表明你只希望他傾聽、了解你。如果他們做不到,那麼不論他們受過的訓練如何,他們的協助將只是文不對題。
(本文由心靈工坊提供,摘錄自《難以承受的告別》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