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下的女女相「罩」

by 江妙瑩

縫製布口罩撫慰多少對抗疫情的焦慮心情,同時發揮了女人互助的珍貴力量。

縫製布口罩撫慰多少對抗疫情的焦慮心情,同時發揮了女人互助的珍貴力量。Photo by kyrie lin

COVID-19(簡稱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各國確診案例節節攀升。口罩作為病毒口沫傳播的第一道防線,佩戴與否,不僅呈現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縫製口罩也成了個人對抗疫情的自我療癒以及溫情社交的最佳禮品。

台灣自1月21日(2020)發現首起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例,開始爆發口罩搶購熱潮,政府隨即於1月24日提出口罩出口禁令,當時引發部分政治人物、演藝人員及名嘴們的嚴厲批判「不人道」,事後證明政府明快的超前部署,贏得國際媒體及部分國家的讚譽。

口罩不足,漸漸地在街頭、大眾運輸系統上看到民眾戴起口罩套或者各式花色鮮麗的布口罩,也慢慢地看到臉書、youtube上有人開始分享縫製布口罩的技巧與樣式,也有人教授如何利用透明資料夾製作口罩保護套,避免可能沾染病毒的外層污染到貼口鼻的內層,還有人拿出冰封多時的縫紉機、上文具店、布市場採購布料。

台北迪化街的永樂市場呈現久違的熱鬧景象,布商藉此提供各種五花八門、花色細緻的口罩布及配件,像是有素色純棉布、雙層棉紗、雙面提花布、強調透氣的二重紗,就連透氣的不織布夾層、鬆緊帶因應俱全。網路上,同時出現客製化口罩套的行銷廣告,口罩材料的訂單也爆增而缺貨,價格自然也翻倍,可以想像口罩材料及配件的掃貨景象。

坊間外科口罩一罩難求下,因應手縫口罩的需求,主婦聯盟基金會在2月間推出「布口罩工作坊」。這一波縫製口罩社會運動裡,我觀察到大多為女性,她們在臉書或其他社群媒體相互分享縫製口罩的心得,不論是透過手縫或車製口罩,她們皆認為有放鬆心情、減緩對疫情恐慌的效果,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Polly,她不僅從手縫口罩開始,摸索各式口罩版型,甚而在眾親友的驚訝聲中,「敗」了一台縫紉機,她的想法竟是,疫情可能還會發展一段很長的時間,需要有一門手藝面對長時間留在家裡的日子。

自香港移民到台灣的Polly說,今年1月返鄉回台後就一直關注武漢疫情的發展。由於台港兩地同樣面臨口罩短缺,人心惶惶的現象。她最初是看到香港的友人開始在youtube上自學縫製布口罩,也展示她自己設計的版型,還寫了中英文教學,更自拍影片,並整理材料包給香港的社區婦女,以手製布口罩的方式,在社區共同面對疫情。

聽到友人在香港的經驗,Polly就覺得不能再坐著乾焦急,於是開始研究手縫口罩。當時是希望透過手作的能力,喚醒更多人更有勇氣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性,不要陷入恐慌。所以她花了2週的時間,實驗了7至8個不同款式的布口罩設計,最後找到一個手縫比較簡單的樣式,然後便在社區裡開班跟其他人分享。

開課那天來了6位花甲以上的社區媽媽,只有一位使用過縫紉機,其餘的人完全沒有縫紉經驗,手縫經驗也很少。一開始大家覺得很難縫,以為就算在課堂上縫幾小時也縫不完。可是,當大家跟著一個個步驟做下來時,慢慢發現其實也沒有自己想像的這麼困難。慢慢的大家也比較放鬆一點,開始可以說一下自己這段日子下來搶口罩的辛苦。最後當大家把作品從內面翻到正面時的大大滿足感,完全展露在她們的臉上。2個小時下來,幾乎每一個人都成功了。在那一刻,Polly可以感受到,經由手作後的媽媽們,身心的能量好像暫時戰勝了對疫情的焦慮感。

醫療口罩嚴重短缺全球皆然,我看到一名旅歐台人Hollie Lin就在臉書分享捷克政府帶頭宣導戴口罩 的訊息,告訴民眾將醫療用品留給第一線與生病的病人,日常生活中只需要布口罩即可。於是,捷克人民開始互助、發揮人溺己溺的精神,家裡有縫紉機的、有布的,男女老幼都加入縫製口罩的行列,並在社群媒體裡互相詢問、寄送。還有熱心的雜貨店老闆貼出公告說:「帶布來,我免費幫你縫。」見證在危難中互助的真情。

韓國也有媒體報導口罩奇貨可居,竟成了新興貨幣,出現「以罩換物」現象,有餐廳讓顧客以3個口罩換購一碗湯,或者多家理髮店讓顧客在結帳時以口罩換取折扣,例如,以一個口罩抵10%費用,即變相打九折。此外,濟州市一家酒吧在大門前擺放一道招牌,上面寫著「口罩可以代替錢」,據記者採訪發現,更多人想要的是口罩而非錢(見 3個口罩換湯 5個口罩剪髮 韓國「以罩易物」物價曝光)。防疫如作戰,戰備物資口罩比金錢更好用。

不久前,Polly又稍來新的發現,她說要實驗布口罩加冷氣機濾層的結合是否有用。她每每看到很多口罩被丟掉,覺得長遠對環境真的是一場浩劫。喜歡研究新事物的她振奮的說,研究布口罩讓人覺得世界很大、很好玩,「我要勇敢的活下去」。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