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于仙事件看權勢性侵及性侵者共犯結構

by 江妙瑩

「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是房思琪式的強暴」這是《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者林奕含生前最後專訪中的一段話,表達一名性侵受害人難以立足於社會的悲嘆,而這不幸卻不間斷地發生(新聞:林奕含生前訪談「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是房思琪式的強暴」);對照疑遭前上司性侵的林于仙,最後選擇自盡死諫的事件脈絡來看,不論是師生或上司下屬關係的權勢性侵案件,一旦發生性暴力,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指責、社會網絡斷裂的壓力,性侵受害人除了噤聲外,我們社會究竟給了她們多少勇於站出來揭露惡行的環境與支持?結構性盤根錯結的權勢力量,迫使一個個性暴力受害人陷入絕境,最大規模的屠殺之說不過是剛好而已。

希望女孩的故事,可以喚起社會大眾對「被害人」的關注。尤其是在「性侵害」犯罪中,被「自尊」縫上嘴巴的被害人!取自沒有發聲不代表沒有發生粉絲專頁

林于仙期待浮出的真相是什麼?

根據報載,新北市衛生局高齡及長期照護科聘雇員林于仙於7月3日(2020)深夜自其任職的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大樓跳樓輕生,送醫不治。生前在其個人臉書留下疑遭前上司性侵、暴力對待的控訴,文末慘烈表示「用這條命,讓真相浮出檯面」,隨後從9樓一躍而下。

從親友們追念的文字中(參閱 一個善良女孩的墜樓,是太過巨大卻又微弱的聲音沒發聲不代表沒發生:從林于仙事件談「權勢性侵」衛生局職員跳樓控遭執行長性侵 同事不捨:她做事認真沒發聲不代表沒發生粉絲專頁),我們了解到,在長期照顧產官學界,林于仙被視為熱誠投入、將愛與溫暖帶給長者的年輕助人工作者(參閱 「達人專訪」長照心選擇 林于仙);在告別式當天,前前東家「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甚至在臉書發表千字文紀念她,若不是林于仙優異的表現,雇主公開哀悼前員工還真是少見!反觀,另一前雇主──五甘心物理治療所卻在事件發生不久立即發表聲明,指出林于仙在該公司任職期間,「未曾受同仁有強暴、脅迫、傷害身體或任何違法其自主意願的情事」,而這位同仁指的便是執行長廖泰翔,聲明同時載明已卸除廖的執行長職務,但在經濟部商業司登記中,廖仍然為「五甘心居家服務整合有限公司」代表人及董事(參閱 magogo1614部落格整理 ),顯示廖並未脫離該公司的決策核心。

逝者已無法再為自己發聲,有一群林于仙的親友為紀念她,設立了「沒發聲不代表沒發生」粉絲專頁,期許不要再有下一個以死揭露真相的女孩。我們不禁想問,林于仙期待浮出的真相是什麼?

性侵受害人的複雜心理錯失保留證據的黃金時間

「為什麼當時妳不報警」、「為什麼性侵妳還會和他交往,可見是兩情相悅」、「高攀上老闆,還是有好處的吧」……這些都是熟人、權勢性侵中最常見的「完美性侵被害人迷思」,卻不知道性暴力受害人抉擇是否報案的心理層面有多複雜!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囇莉曾深度訪談10位遭受老師性騷擾/性侵害受害者的經驗得出,受害者在事件發生之初多產生自我否認/催眠的態度:「權威要絕對尊敬」、「權威要完全信任」、「因感恩而信任」、「因好感而包容」(黃囇莉,2019)……此研究結果若置放於職場上下屬的權力位置也是相通的,擁有權勢者利用了受害人對自己的信任、尊敬、感恩、好感,如老謀深算的國文老師李國華步步貼近房思琪而得利,也難怪林于仙沉痛地引述房思琪的故事反思自己沉默的原因

「一個精緻的女孩是不會說出去的,因為太髒了,自尊心往往是一根傷人傷己的針,但在這裡,自尊心會縫起她的嘴。」

「社會對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強暴一個女生,全世界都覺得是她自己的錯,連她都覺得是她自己的錯。罪惡感又會把她趕回他身邊。罪惡感是古老而血統純正的牧羊犬。」

遭遇主管、老闆的權勢性侵,受害人得同時擔心一旦揭發,會不會造成對方身敗名裂、是不是我做了什麼以致讓對方誤會、他說愛我就不是強暴了……各種複雜的自我心理詰問經常為社會大眾所忽略,也令受害者錯失保留證據的黃金時機。

取自沒發聲不代表沒發生粉絲專頁

一句「這是私領域」淪為加害人的共犯結構

全然弱勢無助被動的理想被害人形象,造成女人無法被理解的失語狀態(王曉丹,2019),讓指責受害人的男性中心文化,彷若為加害人撐起一頂大大的保護傘,不但使得受害人閉嘴,也讓加害人有恃無恐不曾斷絕。依據林于仙2018年9月29日在臉書記載從「五甘心」離職時,該公司員工數已達30人,若加上受服務人數,遠遠超過30人。性侵害防治法第7條規定,員工或受服務人數達30人以上,應定期舉辦或鼓勵員工參與性侵害防治教育訓練。「五甘心」落實了嗎?性別工作平等法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辦法訂定準則也規定,雇主一旦獲知公司內部發生性騷擾/性侵害情形時,為保障員工工作安全,應採取立即有效的糾正及補救措施。我們看到「五甘心」立即採取的措施,卻是否認及保護涉嫌性侵的員工遠離風暴。若以「這是感情私領域」,更多坐視學生及專業工作者在職場遭受性暴力卻選擇沉默的長照產官學界(參閱 女員工事件後,長照界可有人出來說說話、靠北復健粉絲專頁#7633),這些共同為性侵嫌疑犯構築的保護傘,從此埋藏權勢性侵的真相,這不是共犯結構,那什麼才是共犯結構!

令人憂心的是,職場環境若無力保障工作者的人身安全,甚至落井下石,如何鼓勵更多年輕人、特別是女性投入照顧產業?

正視受害不是愛,踏上創傷復原之路

疑惑、自責、矛盾、回憶受暴經驗的悲痛、礙於對方權力位置而吞忍、對方為了掩藏性侵犯罪事實緊緊騷擾不放……這些權勢性侵受害者的困境,如何協助?詢問從事性侵受害者服務多年的現代婦女基金會社工督導張妙如,她指出,很多受害者處於受害情境久了,因為太痛苦而混淆受害情況,會常常自我暗示或催眠,告訴自己這是單純的感情問題,因而卡在後端的關係上,無法辨識出這是傷害而不是愛。

如果能夠重新選擇,林于仙們如何從性侵者及其共犯結構的壓迫中尋求出路?張妙如坦言「不是很容易」,從專業服務角度而言,張妙如說首先必須協助她辨識受害的事實,陪著她整理這些創傷經驗,有時也要轉介心理諮商師一起進來工作,如果當事人要提告,也協助她釐清是否準備好了,當事人能正視受害後,才能慢慢踏上復原之路。

期許每一位性創傷倖存者都能尋求專業工作者的協助,逐漸走上自我療癒的復原之路。

參考資料

  • 黃囇莉〈在野地中掙扎:林奕含的雙重失落與綑綁〉,《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台北:大家出版。2019年,頁167。
  • 王曉丹〈重讀性暴力受害者:改寫能動性與脆弱性的意義〉,《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台北:大家出版。2019年,頁240-241。

相關資源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