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桃女農,心有閃爍的星星

by 張雅雲

楊桃的橫切面,像星星一般,予人靜謐溫馨之感。種楊桃的女農黃玉梅,用內省的態度檢視生命中的起落,讓每一轉折點都變成星星般,遠遠淡淡,對她來說,生活、栽種都是修,她的心中應該是有無數的星星。

197

在合作社(編按: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的農友生產者中不少是夫妻檔共同耕作,如此的型態下「先生的事就是太太的事,但,太太的事還是太太的事」。黃玉梅,38年次,合作社的軟枝楊桃生產者,因為先生陳燕圖是在鐵路局上班,所以種楊桃是先生的副業,不過對於在家打理一切的她來說,種楊桃卻是主要工作。

台灣目前女性平均壽命高於男性,農家中如遇先生過世,有些農務就由太太獨力承擔。此外,傳統農家中長媳常是默默承接一切的家務和勞動,女性在這段無聲成就他人的歲月中,往往看不到自己。身為長媳的黃玉梅說:「世間無常,說走就走。直到有天先生突然走了,自己還是要繼續面對接下來的生活時,才會發現原來自己做了那麼多。」

幾年前,陳燕圖過世,之後她才完全接手楊桃園的栽種管理和銷售。黃玉梅談起,先生因肝癌過世,可能和早期施用農藥和化學肥料有關,現在改行有機耕作,雖然麻煩許多,不過這也算是在修行,是個人的修,也是在修我們的環境。

雜貨商的女兒,學習田間事

黃玉梅說,娘家是開雜貨店的,未出嫁時根本沒做過粗重的工作,對於務農這件事更是全然陌生,婚後和公婆同住、共吃一鍋飯,所以就是「乖乖的,人家說什麼,我就做什麼」。

剛嫁來夫家時,最初家裡是種稻,就跟著學種稻;到了73年,因為家中一位姨丈公在彰化二水種了多年的楊桃,而當時楊桃的價格也不錯,所以就開始種楊桃,當時同村也很多人種楊桃,現在仍繼續種楊桃的則剩沒幾戶。

回憶剛開始栽種的光景,黃玉梅說,楊桃是愈種愈小,雖然不難吃,就是沒賣相,和姨丈公家的楊桃根本沒得比。後來夫妻倆看到台中改良場謝慶芳寫了一篇有關土質改良的文章。夫妻倆才意識到可能是長年施用化學肥料土壤酸化,影響果樹的生長及結果,所以前前後後花了約四年的時間改善土質。85年起果樹的生長和水果的品質開始逐漸上軌道,87年開始提供楊桃給合作社。

合作的歷史紀錄 話當年農友

早前有機栽培開始推廣之際,一般農友大都認為有機栽培不可行,而陳燕圖卻毅然投入有機楊桃栽種。在無數失敗中累積經驗,好不容易達到可穩定控制產量及品質時,90年第二季採收完畢後,陳燕圖卻因病逝世。

突來的變故讓黃玉梅不知所措,以往產銷都是先生一手包辦,她僅幫忙整枝、包裝、製作副產品等輔助的工作,對果園管理、施肥時間和種類、病蟲害的防治等問題,甚至是銷售給誰都所知有限。所幸在楊桃採收時,還記得打電話給合作社。

雖然陳燕圖病逝,黃玉梅仍堅持先生所走的有機路,繼續經營果園,在雇工不易的情況下,當時果園就靠著滿頭花髮的公婆與就讀夜校的兒子共同努力維持下來。

慢慢做,慢慢修

目前0.3公頃的園子有48棵楊桃樹,每年供給合作社的楊桃大約有四千多斤到一萬斤。一年中的工作行事,三、四月是田間休息的月份,五月剪枝,五月半開花,六、七月套袋,八月採收,之後休息一個月,就可以再採下一期的果子,所以十月起可以收第二期的果子。

田間工作可是一點都不輕鬆,以套袋為例,黃玉梅提到,楊桃像雞蛋大小時就是包果的時機。楊桃樹長得比人高,人是在樹下抬頭找楊桃,葉子綠綠、果也綠綠,常常會漏看。此外,楊桃套袋得一顆一顆包,不像蓮霧等其他水果可以較多顆套一袋,套袋顯得格外費神費力,沒包到的就容易被蜂仔(果實蠅)叮咬。「自己一天可以包一千二百個,請人的話一天只有包八百個,省下來的就是賺。不過一天下來,回家後脖子常常酸痛到不行。」黃玉梅笑著說艱苦還是得做呀!

現在園子裡的工作還是以黃玉梅為主,還請一位鄰近的婦人幫忙,兒子假日有空會幫忙,不過對種果樹興趣不高,還會對她說:「把樹鋸掉,別種啦!」此外,楊桃採回來後,公公婆婆會幫忙拆袋子,不過包裝交寄還是媳婦來。楊桃八分熟時採收最好,因楊桃的形狀特殊,不耐碰撞,裝箱時還要再次舖上碎紙條保護果實。繁複及重複的工作,每日流轉進行著,這也許就是黃玉梅所說的:「慢慢做、慢慢修。」

共同購買的力量

黃玉梅的公公也提到,以前農業時代去醫院探病,楊桃是最好的水果,現在只剩初一、十五拜拜人家才會買。楊桃走下坡和媒體報導有關,前幾年媒體報導楊桃含有較高的鉀離子,腎功能衰竭病患不宜食用,但隨後的過度渲染導致有些健康人也不敢吃楊桃,深怕會增加腎臟的負擔,真是讓楊桃也受誤解了。

其實楊桃有豐富的水分,果汁清涼解渴,台灣昔日即有用楊桃煮湯或浸漬作茶飲的楊桃汁或楊桃湯的作法。遇到消費需求下降時,黃玉梅說實在感謝有合作社協助。陳燕圖過世後的幾年,產品部可是想盡方法來協助,例如在配菜中加入楊桃,這樣就差了一千斤。配菜的碧香媽媽說:「那可是要耳朵塞棉花,不顧社員的反對聲音,才有辦法真正幫到農友。」產品專員林俊育也表示,合作社曾連續二年用黃玉梅的楊桃去做蜜餞和炸楊桃片,所以有了91年的四千多斤、92年約一萬斤,和去年約八千斤的共同購買力。

這幾年楊桃的需求量漸減,所以現在收成的數量也比較少。為因應環境的轉變,黃玉梅也在園子裡實驗性的試種幾株葡萄,可是葡萄還沒長出來,混在園子裡,太小的藤蔓被雇工當成雜草除掉了。

行動女性,走出生命的廣度

說完黃玉梅的楊桃物語,還想再分享女農的另一面。黃玉梅可是認真活在每一當下的女性,年輕時的她為了協助家計,小孩四五歲較大時,她向一位親戚學「賣茶葉」,剛開始不知賣誰,就背著五到十斤的茶葉,坐火車回娘家附近去賣茶。如此的舉動,當時家中的長輩並不贊成,因為覺得女人家在外拋頭露臉不大好。

採訪過程中,黃玉梅也談到很感謝一位嬸婆,因為嬸婆總是積極地邀她去參加活動,所以她參加社區的國樂班曾達四年。她原本學秦琴,後來覺得秦琴的音色太硬了不好聽,也不適合獨奏,後來她改學胡琴。也把學琴當一回事的她,覺得一同練習的夥伴娛樂性質較高,回家後大家都沒積極練習,所以她的練琴也就暫停。沒練國樂後,嬸婆又邀她去學誦經,詢問先生的意見時,陳燕圖的回答也很妙:「不會唱歌,去出出聲音、發洩發洩也是不錯。」在大家庭的無形壓力牽絆下,黃玉梅依舊很勇敢跨出家庭、爭取女性的空間。

上一代女性的生活空間和生命故事離不開家,然而在傳統社會的禮教規範下,「家」給了女性一個努力奮鬥的目標;家往往也「枷」住了女性。和合作社的女性農友接觸,會發現這些長一輩的女性以其獨特的智慧,不斷開拓女性的生存空間和社會空間。女性婉約的生活智慧不在流利的口才中表現,是在不經意談起自己生命歷程,眼角閃現的星星光芒。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