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消費日,好好玩

by 徐銘謙

萬聖節剛過,接著又是感恩節,再一個月就是聖誕節,且不論為什麼我們不跟著穆斯林過齋戒月、開齋節,而是過基督教的節日;也不問為什麼我們要趕風潮過這些沒有文化根基,只有商品促銷意涵的節日,就只要看這段時間的百貨公司週年慶引發年底前的瘋狂消費熱,買了多少一生只會用到一兩次就靜靜躺在角落或丟棄垃圾堆的東西,以及為了生產這些垃圾商品,剝削地球資源、污染生態環境,我們就會突然清醒,把頭從埋住的廣告商品裡探出來問問,「到底是我消費故我存在?還是消費綁架了我們」?

所以當加拿大、美國自1996年開始出現Buy Nothing Day的運動,企圖喚醒從感恩節到聖誕節的過度消費問題,臺灣也在2001年由一群好朋友發起響應「無消費日」,最初當然也是在台外籍人士引進的觀念,可以說從聖誕節要消費,到無消費運動,都還是移植國外的脈絡。因此最初要向國人說明無消費日緣起的時候,總是要說到感恩節到聖誕節的禮物消費潮,畢竟這是為何選在每年11月最後一個週末的起源。而無消費日運動的精彩設計海報,也多半是從國外Adbusters網站上引進,實在不得不讚嘆他們的創意,包括以條碼意象轉換成囚牢欄杆的「逃脫消費的牢籠」等。而日本的在百貨公司前「靜坐聖誕老公公」也成為顯眼的意象。

當然臺灣的過度消費有其獨特的本土型態,包括百貨公司週年慶、年節的除舊佈新,近幾年來加上奢侈性消費蔚為風尚、消費性無擔保金融開放市場,導致浮濫發卡、青少年卡債、卡奴族的出現;更令人鼓舞的是,臺灣的儉樸與惜物有更深厚的文化與社會根源,街頭巷尾的「酒矸倘賣無?」、「修理紗窗紗門」、「磨剪刀磨菜刀」,還有許多隱身鄉鎮的小型「咁仔店」,修理各種電器、鞋子的修理舖,因此臺灣的無消費日運動也就在實踐與創意中,產生並豐富了無消費日的本土意涵與在地行動。

很多人會問,無消費日要怎麼做呢?頂多就是叫大家那一天不要買東西,就跟「無車日」或無數個一日活動一樣,用一天來宣廣一個觀念,但是不買東西要怎麼活下去呢?前一天買好隔天的份嗎?還是那一天都用刷卡,不要付現金?或者乾脆就在家裡睡一整天不出門?臺灣的無消費日運動,大致上玩過幾種類型的創意,由這些創意中可以看出,不消費可以多簡單,又好玩,也許,還可以不只一天呢!

一、以物易物、以務易務

不消費,也可以取得生活所需啊!想想以前在貨幣還沒有發明之前,難道大家就全都得自給自足嗎?當然不是,依靠的是近距離各自以其生產的物品向別人進行交換,直到今日,許多鄉村最富人情味的,就是你家種的菜跟我家種的菜交換,這樣大家桌上菜色就會多樣,而且因為彼此交換著吃,所以絕對不會放農藥。

因此,如果這一天不消費,那麼我們當然可以用交換的,你家可能有一些物品是不需要的,但是剛好可能是別人需要的,至於怎麼樣交換才算是公平的,完全是交換的雙方彼此可以接受就算數,而且不一定是物品跟物品的交換,你也可以用「勞務」來交換。無消費日最初開辦時,許多人是路過才知道有此活動,身上也不會剛好有物品可交換,因此只要物品的主人同意,可以講個笑話、唱首歌、踩腳踏車、挽起袖子撿一袋垃圾、掃公園落葉做堆肥……,同樣可以相互交換。

當然也有社區朋友看到,跑回家去拿家裡的東西出來也擺個攤跟別人交換,最常見的就是各種各樣信用卡、百貨公司兌換的贈品或是公司抽獎摸彩的獎品,當然也有很多鄰里長逢年過節送的禮物,那些東西多半重複性很高,大家家裡都有,這時候就會換不出去,剛好可以趁機檢視過度消費的結果,這又讓我們想到另一種交換的可能。

二、遠距交換、社區關懷

2004年時跟天母的社區媽媽合作,就發現在高所得的社區,大家家裡都應有盡有,只有可能拿出來換,不太可能想換東西回家。剛好知道受到土石流重創的新竹原住民部落五峰國中需要物資援助,因此我們問明需求物資之後,轉而跟天母社區募集,但這絕不只是單方面的救援、付出,我們特別幾次到新竹五峰國中,跟同學們講無消費日的精神,孩子們正開始想要趕山下各種流行名牌,我們就講Nike籃球鞋的血汗工廠故事,他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別的角落,跟他們同齡的孩子生產的球鞋,卻一輩子也穿不起。

五峰國中的孩子們有的彈鋼琴、唱歌、舞蹈表演、用倒樹彩繪成杯墊等在地特色,要跟天母社區進行遠距離的交換與分享。當從五峰帶回來的影像在天母社區公園播放時,天母第一次看到五峰這個社區,看到在山上唸書的孩子們的臉龐與家庭,也接受到孩子們真誠製作的禮物,透過關懷與平等的交換,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三、剪卡服務、百貨公司前搞怪

每個人都有很多張信用卡,基於各種人情壓力,或者為了贈品積點、或者為了折扣、貸款,或者為了各種各樣消費伴隨的免年費卡。早年辦卡要看薪資證明以確定具備還款能力,近幾年只要身份證就可以辦,而且可以繳最低金額用循環利息,信用卡廣告告訴我們,什麼都可以買得到,而且原本需要一定財力的金卡,變成銀行主動直接加給你額度,升級成白金卡、鑽石卡,人人都有不止一張超過收入的白金卡。

手上那麼多卡,就會不斷接到各種郵購型錄,消費就會變成惡性循環,又怕丟了搞不清楚被盜刷,無消費日這一天我們提供「剪卡服務」,自己剪不下手沒關係,我們代勞。而且為了鼓勵大家剪卡停止瘋狂消費,特別選在百貨公司門口,設計了大大的信用卡枷鎖,像古代囚犯的牢具一樣把人困住,只露出頭跟兩隻手在上面,提醒大家自己被信用卡使用的真相,又有一年表演「無消費三聖猴」的街頭雕塑劇,吸引大家「不看廣告、不聽促銷、不說買這買那」,一起把多餘的卡拿出來剪掉。

四、廢物再利用、禮物自己做

剪掉的卡光是丟掉也一種浪費,我們後來想到可以用信用卡做吉他片,材質硬度與彈性正好。此外,我們也找了一些手工巧妙的師傅,到無消費日現場教學,比如說用穿不下的牛仔褲剪裁改裝成生活上的其他用品,置物袋、小簾子、褲改裙、杯墊等等,也可以用鐵絲自己折成裝飾品,當成禮物送給朋友,還有廢紙打成紙漿後,可以自己動手設計做再生紙卡片。此外還有很多每年新增的生活智慧點子,包括票卡袋縫製、安全蟑螂藥示範,隨著參與的朋友越來越多,創意也越來越多。

五、修理技藝、找回失傳的手工技能

大家都有「大同大同國貨好」的記憶,大同電鍋可以一用一輩子,堅固耐用,現在的電子鍋一下子就壞掉,不只電鍋,所有的電器用品都是,為了能從消費者口袋賺錢,東西越做越爛,壞掉修理還比買一台全新的貴,如此一來,大家就會一直購買。因此除了要求企業必須負擔生產的所有環境成本並且落實回收,以改變不合理的低成本低價格現狀,也要鼓勵大家就近尋找修理高手的老牌師傅,在社區舉辦的無消費日中,請到修理師傅現場修理與教學是最受歡迎的,舉凡修理鞋子、修理電器、修腳踏車、修理雨傘、修改衣服、磨各種刀具等,大家都趨之若鶩,甚至現場學習之後,回家也可以自己動手修理。

六、許一個對地球的承諾

無消費不只是對個人的荷包有利,對於整個地球環境永續都有幫助,每年會有個頭戴地球的人提醒大家,「消費少一點,地球好一點」,只有減少消費,才是對地球感恩的最佳方式。除了這一天之外,在參加完現場活動之後,回家去可以做什麼,明年可以具體做的改變,或對地球的貢獻,也歡迎大家思考,向地球人許下承諾,並且寫下來帶回家貼在桌上,每天提醒自己實踐,這些生活上減少消費的改變,包括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與人共乘、多去親近自然,少點時間在家吹冷氣等等,不一而足。

七、在地型態、創意遊街

2004年因為天母社區媽媽反應,附近新開的甜甜圈店大排常龍,消費者分不清楚真正需要跟只是想要的分別,被甜甜圈給困住了。因此那年特別用游泳圈製作了甜甜圈套在脖子上,在天母華納威秀、新光三越前,以及附近的馬路上創意遊街,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目光。

從2001年起至今,無消費日好朋友工作隊分別在台大校門口、SOGO旁的小公園、大學里溫州公園、華納威秀商圈附近天母社區公園、SOGO百貨門口與頂好商圈,以及今年(2006年11月25日下午兩點台北市信義商圈)在101大樓、新光三越商圈等地舉辦過各種類型的無消費日運動,每次活動結束之後,大家都會聚在一起享用太陽能食物PARTY,原來早上把米飯、地瓜、五穀放入用鋁箔紙與紙箱自製的太陽能鍋中,一天活動結束,晚餐也已經煮熟,這樣又享有幾乎不用能源也極少消費的聚餐,就著剩餘的天光,大家在公園彈唱樂器、聊天,度過無消費日的尾聲。

在無消費日理念推廣之下,各地也有自發的小規模在地無消費日活動響應,包括新莊社區大學、政治大學的種子社、台南台中都有國小起而響應,在校園裡面分別舉辦了舊書與舊物交換等活動。有了以上幾種創意好玩的行動刺激,你是不是也想要找幾個朋友,在自己的社區玩點不一樣的無消費日呢?說不定你會玩上癮,每週都來個不消費的日子呢!

(作者為無消費日好朋友工作隊、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