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有幾座台灣?
by 張詠捷
前言: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日前(2007年12月3-14日)在印尼峇里島舉行,重點議程為探討2012年後全球碳排放減量策略新合約,各國代表終於在15日通過達成遏止全球暖化新公約的談判架構。在此之前,網路公民曾透過拯救氣候:在巴里島的虛擬遊行活動,敦促各國團結一致,有效訂定溫室氣體減量排放標準,再次展現地球公民齊聚網路發聲的力量。
放眼國際,思考台灣;作為澎湖島子民的詠捷,目睹所生長的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寫下傷痛的一頁,提醒台灣人在追求便利的同時,也漠忘我們僅有「唯一」的台灣。環境議題環環相扣,製造大量垃圾也升高了碳排放量,每個人皆可能成為是地球暖化的元凶。
(島嶼消波塊。張詠捷攝。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
出生在五0年代澎湖的我,從小在潔淨無汙染的海岸遊玩嬉戲,對自然環境從未有任何意識,直到離開家鄉,在台北都會工作,每天穿梭於車陣空污中,才體會到自己曾有過的幸福。
對環境開始有強烈的意識,大約是從台北離職返鄉,回到澎湖以後的事。十年前,懷抱著滿腔熱情理想,興沖沖的從台北回到家鄉的懷抱,以為可以從此安心生活在大海環抱的島嶼,看著故鄉水、拍著故鄉人,日日徜徉漫步在澄淨自然的海岸邊,聽濤觀浪,享受海洋島嶼的悠閒生活。
然而,回返後的故鄉,竟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變。十年來,消波塊、水泥階梯所堆砌的漁港碼頭,幾乎要 吞噬所有美麗的海岸;鄉間馬路拓寬了、老古牆一道道被拆毀、壯麗的玄武岩被盜採;推土機、怪手,四處濫墾狂挖,塵煙漫天、島嶼滿目瘡痍,整個澎湖地表,掀 起了前所未有的波瀾。
面對家鄉環境巨大改變,一向保守沉默的我,最初,和大部分的澎湖人一樣——仍舊保持著一貫的沉默無語,任由工程計劃,一道道狠狠的摧毀家鄉自然和諧的風貌。
(遮掩古厝與垃圾的圍牆風光。張詠捷攝。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
回想初學拍照時,天真的我,總以為人生是短暫的,而風景可以久遠;人會死,而風景永在。因而,在選擇攝 影主題方向時,毅然決然的選擇了以人物做為紀錄對象與目標,從此,不再著眼於環境景觀,即使眼前一片美好山水,我仍無動於衷,對於環境,也從未有任何冀望 與思索,只因深信環境不死,美景永在。
然而,當我發覺到,新一代的澎湖人臉孔、姿態,似乎變得不一樣的時候,我才意識到,原來,一條馬路的拓 寬,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臉孔。馬路拓寬了,村落也被新開發的巷道割離了,水泥圍牆取代了老古牆,新式建築一落落蓋起,老古厝在多數澎湖人眼中,變得又老又 舊,封閉的鋁門窗隔離了串門人情味,人與人之間開始有了更多的私我……。誠摯的海島人眼神,開始有了算計、變得飄忽,環境改變了,人的對環境的審美觀因而 改變,嶄新的、不協調的環境景觀,也影響了人的生活。
曾經,以為可以永生的風景,就這樣眼睜睜地,一寸寸在我眼前死去。風景死了,人們變得更不在乎了,門前 的垃圾無所謂,村里的垃圾也無所謂,海邊的垃圾,反正有一天也會隨風隨浪而去……。許許多多的不在乎,堆壘成一個個垃圾島嶼,垃圾多了,便開始堆築圍牆, 以彩繪高牆矇蔽隔離了棄置村野的垃圾。在人們的眼裡,只有錢滾著錢的富足大未來,卻從未看清楚,現在、生命、質感、生活、教育、歷史、環境,這原本緊扣串 連如同血脈般的生命網絡,都一一崩裂了。
對環境漠不關心的結果,人們變得只顧私我、變得貪圖方便,以金錢換取時間、換取快速滿足的味覺。泡沫紅 茶店、速食店、24小時不打烊的便利商店,如雨後春筍般,佔遍了台灣鄉鎮土地,明亮光鮮、冷氣直吹店面,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人手一杯、隨取隨食的便當、飲 料被大量製造,塑料盒袋、薄膜包裝垃圾,各種塑膠湯盒器皿,在追求便利的生活中被大量製造,撐爆了台灣人的垃圾桶。
(人手一碗塑膠碗。張詠捷攝。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
用一次就丟棄的免洗餐具處處可見,在貪圖方便的心理之下,大量劣質器皿流入了生活。於是,在鄉間、在部落,流傳百年的傳統美食,年糕、山肉、小米酒,竟是以不相襯的粉紅色塑膠碗盤裝盛出場,令人倒足胃口。
在辦桌宴會的場合上,用一次就丟棄的劣質塑膠桌巾、塑膠杯、碗、盤子、湯匙、筷子大量充斥,人們吃喝? 舀,無視餐具拙劣的質地,視若無睹的將帶毒熱湯滾滾下肚,宴後,所有碗具跟著殘餚碎渣、滲染著湯湯水水的紙巾桌布,被粗魯綑扎成包,一併做垃圾處理……。 即使垃圾場有如海深,也終究會有填滿的一天。
但恐怕還沒等到那一天,祖先胼手胝足所開墾的百年良田,已被不肖子孫賣走,換了一把把鈔票,卻任良田做 為廢棄垃圾掩埋場,毒水、毒廢料汙染了千年良壤,也順隨雨勢汙染了地下水源溪流,排入了海口,環境汙濁了、大海汙濁了,毒素經由魚貝蔬菜,侵入了我們的身 體,成了毒窟所在。一個惡性循環的生活,將人心污化,賺了白花花的錢,卻讓台灣變得暗淡,漸漸失去美麗島的光彩。
我們能有幾座島嶼,好承受這日日堆起的垃圾?我們能有幾座台灣,能承納人心的貪婪?
(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自綠主張月刊,由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