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背1kg,公益放輕鬆─中國背包客赴台公益旅遊的最佳平台

by 張瓊齡

公益團體關心的議題通常很嚴肅,那的確有礙於大眾跨入公益領域,但一時也不知如何解套。

當我開始從事國際志工服務,體驗過把公益和旅行做結合之後,感覺如果原本喜歡旅遊的人也能夠很容易地隨手做公益,應該公益領域的人口就會大增。

首次的會面

3041492006年,基於從事國際青年志工培訓工作的需求,透過作家褚士瑩所寫《蓋滿愛心的護照》一書幾個介紹「多背一公斤」的頁面,上網搜尋到發起人安豬(Andrew)的聯絡方式,並在當年六月下旬北京之行,首次會面。當時的「多背一公斤」,還是個純粹由志工運作的網路社群,而安豬已在某位「天使投資人」承諾支持的情況下,即將跳脫從事十年的IT行業,全職投入「多背一公斤」的創業工作。

那時候,若邀請「多背一公斤」到台灣,就只能把這個組織定位在:由一群喜歡旅遊的白領背包客,基於旅行途中隨手做公益的原則,針對偏鄉小學進行物資援助及交流的揪團旅遊組織。

2007年,原本預計四月份來台的參加部落客年會活動的安豬,因趕辦來台簽證不及而作罷,我得知1kg的志願者將利用五一黃金週發起一項名為「完美假期」的公益旅遊行動,基於「成為第一個參與多背一公斤活動的台灣人」這項誘因,透過廣州一位志願者的協助,順利參與了一公斤在廣西的行程。

這趟旅程,讓我跟「多背一公斤」這個活躍在網路上的虛擬社群,朝夕相處,產生了真實的感受。也開始冒出促成兩岸三地針對公益旅行或國際志工,進行合作的念頭。

那時候的「多背一公斤」,除了發起人之外,剛於年初有了第一個也是由資深志願者轉為全職員工的小V,還在創業初期的「多背一公斤」,給我的感覺是不多設限,凡事皆有可能。

川震提供1kg.org轉型契機

2008年,五月的川震是個關鍵。猶記得地震前不久,還聽安豬在說,在不久的將來,1kg.org網站建置的鄉村學校資料,將以達到1000所為目標,縱然對於擁有為數逾40萬所偏鄉小學的中國來說,這數字還是九牛一毛,但是應可大致涵蓋中國各省重要景點周邊的學校,也有助於1kg的專職團隊,作為向企業尋求人事及行政成本資助的憑藉。

言猶在耳,川震發生了,1kg選擇進入災區瞭解狀況,一方面以四川當地的志願者作為主力,一方面則呼籲全國的志願者先按捺住暫且不要湧進災區,直到1kg確認合適可行的方案與可複製的模式,才大舉徵求全國志願者的投入。災後半年左右,1kg以他們平日關注且擅長的偏鄉教育為基礎,與志願者合力完成了災區五十所板房圖書室的建置,此乃有感於大人繁忙於生計與百廢待興的窘況、無力也無暇顧及小孩,而學校倒塌無學可上的孩子們,能夠透過閱讀有所寄託,讓受驚嚇的心逐漸平撫下來。

當時透過網路,我將自己能力所及有關九二一地震重建的相關訊息,特別是關乎小學重建的訊息傳遞給1kg的團隊,希望台灣經驗對於川震重建有所助益。

政黨輪替後,兩岸交流眼見更加開放,我於是規劃一個環台計畫,希望一舉邀請1kg的五名成員(其中一名為實習生),以五種不同的路線,同步來台環島一個月,一次就把背包客來台公益旅遊的建議路線建置起來。秋天,金融風暴從冰島率先發難,在整體的社會氛圍下,這項計畫只得暫時擱置。

代表廣大中國背包客來台踏勘之旅

2009年初,我利用過年前的空檔前往中國北京、四川災區、合肥、廈門等地,照例也跟1kg團隊成員會面。幾年下來,1kg的專職成員日益增多,組織的目標與定位,也越加明確,經過持續的互動,我們彼此間除了對最初的「公益旅遊」議題仍有興趣之外,「社會企業」的運作與發展,也是共同關注的焦點。

六月份,我做出邀請1kg成員來台參與自由軟體年會與網誌青年運動會的決定,除了分享1kg如何運用IT作為公益的工具,還把9月24日-10月8日這為期半個月的環島行程,定義為「多背一公斤」代表廣大的中國背包客來台的踏勘之旅(編按:多背一公斤,傳愛寶島行)。

我深信,只有透過背包旅行,透過體驗台灣的民間生命力,才能夠領略台灣之美。

直到這個階段,終於能用一個比較中肯的角度把「多背一公斤」介紹到台灣來。

以我的眼光來看,「多背一公斤」社群主要是由兩類人構成:一是喜歡旅遊也習慣使用網路的人,一是運用IT這項工具作為公益平台的人。前者的數量,一年累計可達十萬人次,主要是分散全國的志願者構成,後者目前則有七人,是1kg的專職團隊,包括管理、財務、行銷公關、IT部門等。1kg的團隊,巧妙地運用槓桿原理,四兩撥千金,他們所定義的服務對象是廣大的1kg志願者,他們支撐志願者主動發起各項公益旅遊活動,並在旅遊的過程中服務偏鄉小學。

基本上,1kg團隊本身不發起任何活動。

在不能夠以NGO的身份立案,又必須取得一個合法身份的環境下,1kg在2008年,以「愛聚(北京)諮詢有限公司」完成了工商註冊登記。其實,打從安豬跳出來專職從事1kg的創業工作,就註定1kg必須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中國人所謂「自力造血」的渠道,而社會企業就是這樣的一個路徑。

回顧這次的環台行程,可歸納為幾大主軸:

  • 自由軟體年會&網誌青年運動會,主要是在公益項目的應用經驗分享。
  • 社區大學的課程、社區工作、社會或環境議題的參與。共參與了五所社大的相關活動。
  • 另類教育交流,有華德福教育、青少年在家自學。
  • 偏鄉五所小學參訪及交流(主要是SONY認養的學校)。
  • 八八水災與川震NGO救災與重建經驗交流。主要在嘉義市及高雄縣六龜。
  • 特色民宿或青年旅館住宿體驗,共有六家。
  • 特色書店及著名書店,嘉義的洪雅書房,台北市的茉莉二手書店,誠品書店。
  • 環台各類交通工具體驗,共計有十五種:分別是1.機場大巴 2.台北市捷運 3.台鐵東部幹線 4.機車(租)5.台北市公車(捷運接駁)6.橡皮艇7.二十人中巴(租)8.高速鐵路 9.私人轎車10.台鐵西部幹線11.九人座(&七人座)箱型車(租)12.高雄市捷運(地鐵)13.飛機(高雄 到 花蓮)14.單車 15.出租車(計程車)
  • 保留空間與時間給不期而遇的新朋友、NGO人員、公益旅遊的愛好者。

而原本希望到花蓮交流的偏鄉部落圖書巡迴車模式、由小學生經營的二手商店「五味屋」,以及由肯納症家長一手打造的肯納園民宿,則因為颱風的關係無法造訪。

中國背包客來台公益旅行的願景

以這樣的方式規劃環台行程,是希望開啟一個較為公平對話的基礎。當「多背一公斤」的伙伴對於台灣一無所知,要開展出適合在台灣運作的公益旅遊行程&行動,有實質上的困難。唯有讓熟悉中國背包公益旅遊模式與慣性的1kg成員來台,對台灣非傳統觀光景點地區有所知悉,對台灣的風土人情先有初步的認識,也認識更多具有特色及公信力的NGO,往後才有可能建立共同討論的基礎,不是只任憑台灣這邊的單向規劃而已。

中國背包旅遊的風氣盛行,市場也龐大成熟,個人期待未來的中國背包客來台旅遊時,心中能有「公益旅遊」這個選項。我相信,願意帶著一份公益旅遊的心情來拜訪的朋友越多,台灣才有可能因為觀光的關係,朝著正向發展,也才會有越多人因為觀光旅遊而受益。

我長期以身為公益團體的一份子而感到榮幸。然而,近來卻覺得,這個世界,公益團體越多,也意味著未能盡如人意的事情很多,多到得有專門的組織來抒解與解決,但公益團體越來越專業化的結果,讓大眾能夠參與的部分相對有限,或者也會讓大眾被化約到只要捐錢或捐物資就好。

社會固然不能沒有公益團體,然而廣開大眾參與公益之門,讓公益領域門檻降低,讓日常生活很容易就可以跟公益掛勾,毋須太刻意就可以進入公益行為的循環中,或許會是一個更令人期待的願景。藉由引進「多背一公斤」到台灣,希望輕鬆愉快的公益旅遊模式,可以日漸深植人心;熱心做公益,但不需要有負擔。

(作者為台灣國際志工協會副理事長)

延伸閱讀:

多背一公斤官網

多背一公斤,傳愛寶島行部落格

多背一公斤,傳愛寶島行照片集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