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性別平權的生命時間
by 陳思宜
女性為客體,男性為主體,這個事實還是存在於現今的社會中;而且不只存在於空間,更存在於時間中。
女性從小到大被賦予了一個男人的姓,她帶著它,把它當作自己最理所當然、唯一的姓;一直到她結婚,跟另一個男人結婚,一切再也不這麼理所當然。婚後,王小姐變成了陳太太,徐小姐變成了張太太;順理成章地,生了小孩後,陳太太變成了陳媽媽,而張太太也變成了張媽媽。姓氏的轉變、身分的轉變隨時存在於女性的生命當中,女性的主體到底在哪?到底是誰?
女性從小到大被賦予了不連貫的任務:孩童時代被期待成為一個乖巧的女孩,學生時代被期待成為一個努力用功的女學生;剛步入社會時,女性被期待努力工作,但是在邁入三十歲後,妳努不努力用功、努不努力工作一切都開始變得不再重要,因為女性這時候最被期待找到一個好男人,趕緊進入婚姻,成為所謂的現代職業女性;但若在婚姻中「順利」懷了孩子,通常只要丈夫賺得了足夠的錢,女性就會被期待放棄自己經營多年的工作,回歸到「男主外、女主內,女子無才便是德」盛行的一千年前。人生目標的轉變、生命價值的轉變隨時存在於女性的生命當中,女性的主體到底在哪?到底是誰?
根據英國調查,「女性婚後做家事時間增加50%」。智庫皇家經濟協會(The Royal Economic Society)公布的這份調查報告指出,單身女性平均每週做家事的時間約十小時,結婚後因為先生不分擔家務,包括吸地板、除塵等家事花費的時間增加到十五小時。相對之下,單身男性平均每週做家事的時間為七小時,結婚後縮短為五小時。」因為婚姻,因為刻板印象中家務的性別分工,讓女性在婚後必須承擔四分之三的家務工作時間,這些時間原本可以讓女性拿來加班、進修、爭取晉升、充實自己、滿足自己,而不是花費在永遠拭不去的灰塵、永遠洗不乾淨的衣服或是永遠達不到的「好太太」形象上。為了這些似是而非的要求,女性的主體到底在哪兒?到底是誰?
建構性別平權的生命時間,讓女性的主體就是自己,就在自己的生命裡。
(作者為勵馨基金會性別平等委員會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