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為圓心的對話

by 陳安琪

睡前孩子發了一頓火山般的脾氣,我沒有逃開不理,卻專心陪伴。這次我體會到當自己回到中心,以愛為中點,思考的是:如何讓對方回到關係中被愛,而非控制她的怒火,火山竟瞬間平靜了……

早上,下午放學時,潔對爸爸發了二頓脾氣。中型的,要坐下來在樓梯間生悶氣,大聲提要求,絕不配合行動的那種。到睡前又一次,真正的大發作。

因為母女二人吃晚飯時,我和她約定要畫水彩,但回家後二人都忘了,睡前她一想起來,就不肯放棄,說約定是不可以改,計劃不可以變,學校的課程就沒亂變過(我還真反駁不了呢)。爸比再次重申著不可以在早上出門前和晚上睡前提新建議的日常規則,但火山早就聽不進去這一套,落在自己對於承諾不可以變更的執著裏爆發著:我才沒聽你說話,你們根本不了解我的感受!

看著這座噴發中的小火山,以前我常常就是堅持說完我的要求,如果她不接受我就離開,去洗澡或另一個房間(應該也算是,無法面對堅持沒有被接受的情緒挫折吧),請她一個人慢慢冷靜到能好好談,再來找我說,而內心對他的情緒並未投以理解,甚至是責怪的。我承認,就算讀過書上了課也練習過很多次,但在氣頭上時,即使有這種覺知也未必能改變行為。

而我觀察到,幾次當我採取逃離不理的行動,結果就是孩子後來談話時,會一直道歉說:「媽媽,一切都是我不對!」這已經超過對不起的程度,而是種因不安而修補關係的討好了。

我當然不樂見,甚至害怕這成為習慣或模式。

記得以前在薩提爾模式(Satir Model)的工作坊裏曾經學過溝通姿態,有指責、討好(過度的自責道歉就是這種)、打岔(說其他話題或轉身離開)、超理智這幾種溝通姿態,但是這些溝通的姿態,或有強勢與弱勢之別,或就乾脆離開關閉溝通之門。

親密關係的建立和維繫需要溝通,要溝通,必須要雙方都留在對話中。反思過往,我的作為是中斷溝通冷淡的離開,在這種壓力下,孩子雖回到平靜,但並未表達感受,我也無法讓她了解她的行為帶給我的感覺。

更重要的是,孩子無法體會與學習,真正的親密關係,是允許自由且誠實的表達感受,孩子無法相信,他不需要耍賴爭吵大叫大哭,真的會有人尊重地聽他說。

也許是有了這樣的思考,所以今天我一點怒氣也沒有,平靜到自己都嚇一跳,只專心在一旁陪伴。看著又捶壁又狂叫到破音的小人兒,無法幫助,我開始想:我要怎麼讓她,回到關係裏來被愛被溫暖,回到她自己的平靜裏?

她喘息時,我問:「我知道妳真的很生氣真的很想畫,但太晚了時間真的不夠畫水彩,妳需要休息,所以我不能接受。妳覺得我可以怎麼做,讓妳不那麼生氣?妳可以用說的,我在聽。」

我專注地看著她的雙眼,平和地,等待。然後……   她。真。的。熄。火。了。幾乎是立刻軟化的說:「我也不知道。」而不是之前大叫捶門的:我!就是要!畫水彩!

我接著問:「我們一起來想一個五分鐘的小活動,我和妳一起做,而且我答應明天晚上一定畫水彩。」她點頭,但想了好一會兒沒有新提議,於是我提議讀一段哪吒故事或一本小書,她選前者,表情像是一切都沒發生過的安然而欣悅。

這是孩子的彈性,這是我進行近一年密集的閱讀、思考、書寫及參與工作坊,知識和練習自我覺察帶來的內在轉變,這是我先穩定自己後才能掌握的能量,這是我留在關係裏不逃,專注思考著如何協助她回到關係裏享受愛,而不是壓制她的脾氣制服她,才會有的對話。

非常高興這次和女兒的互動有這麼好的轉變,真是很美的經驗,我會記得和繼續練習。

參考書籍,可至以下連結:

與關係和溝通方式有關的,可參考:

與孩子一同成長有關的,衷心推薦(王理書著作):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