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母親尋找生命意義
by 張瀞文
景森帶著悵然的心回到馬來西亞,在雪梨工作多年,也沒闖出什麼名堂,斷斷續續失業2年之後,決定回馬定居。他是很忐忑的,一方面工作未卜,更讓他擔憂的是須與獨居的母親同住。
果然工作易尋,母親卻令他難以適應。
媽媽對於每日的吃喝拉睡都呈現出高度焦慮,清晨天稍微陰了一點,她就開始整天叨唸著衣服不會乾怎麼辦?沒曬到太陽怎麼辦?晚上就開始唸著明天要買什麼菜?如果下雨……如果那家菜攤沒出來賣……豬肉漲價了……一天打幾次電話問要不要回來吃飯……以上是心情不錯的劇本。
當她心情不好時,就開始哭泣,說兒子不肖,不結婚,以後就絕後了,死了沒人可以祭拜她;說身體不好,如果生病不能做事,就變成沒有用的老人,說著說著就說自己一輩子苦命,到老來,兒子還這樣對他,不如早點死掉算了,景森聽到這些話心碎又心酸。
心碎是替媽媽的一生難過,心酸是替自己難過。
最初景森聽了就順著媽媽的話去安慰她,要她不用如此過度擔心,後來他也厭煩了,不管他說了什麼話企圖安撫母親,總是無用。
了解抱怨的背後
丟一塊石子到水裡,還會有水花與水聲,對媽媽的關心或是話語,似乎投入虛空,媽媽依舊唸個不停。
最後景森想到家中的老母就厭煩又恐慌到不知所措,他表現出來的卻是越來越冷漠,總是藉口工作忙碌,盡量避著母親。
景森覺得自己快要癱了,不知道要怎麼面對這樣的情境,他不知道老媽到底要什麼?到底自己要做些什麼,媽媽才會變得快樂一點?他充滿罪惡感,又好想逃走,逃得遠遠的。
景森不是不願孝順媽媽,他只是不懂,為什麼媽媽要讓自己變成這模樣。因為不知病因,所以無法下藥,其實媽媽所有的行為與情緒都顯示著生命意義的匱乏與對過去命運的不滿意。
我們來想像一個亞洲老女人的一生,甫出生就註定要掉入重男輕女的夾縫中,努力為家庭服務以求生存,前三分之一的生命,奉獻給原生家庭,後面三分之二,奉獻給丈夫、公婆與子女,從來沒為自己活過,從來不敢有慾望,更不要想有機會恣意揮灑人生,總是省吃儉用,從來都不敢想要吃好穿好,最擅長的事就是刻薄自己、善待別人,她沒讀過什麼書,甚至根本不認識字,她的人生大多發生在家庭、菜市場與孩子學校的來來回回途中,甚至去孩子的學校都覺得不好意思,只會對著老師猛拜託。
家中眾人的每一天都是踩在她的青春上度過的,子女與先生的成就都是她的智慧與巧手灌溉出來的。
然而,曾經給過她喝采與感謝?沒有,他們暗地或是根本明白地覺得她很無知!
誰曾經教她如何溝通,誰曾經鼓勵並允許她表達自己的需求?沒有,家人回家只會嫌媽媽不會說話!
誰曾經回過頭來,將自己的成長與她分享?沒有,有事業的丈夫與讀到大學的孩子心想她怎麼會懂我會的這些知識呢?
海德格說,生命是向死的向度,當生命的射線逐漸逼向末端時,任何人對生命意義的渴求都變得急迫,母親們付出了一生卻得不到生命意義的允諾,讓人窘迫、悲傷與恐懼,所以只能夠更加焦慮地用家庭中的瑣事來洩出這些情緒,老媽媽只是想得到微小的允諾,讓她們能夠相信她一生的付出是有意義的。
讚美代替逃避
只是以媽媽表面上的抱怨去回應是無用的,真正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向是以智慧去帶領媽媽找到生命的意義,幫助媽媽看到自己活著的價值,當你帶著媽媽看到生命的意義,做子女的不僅無憾,也獲得無價的成長。
如何幫助找不到生命意義的父母呢?
過去的父母不懂得用同理心與行為技術來幫助孩子,在教養中以打罵居多,所以我們看見父母過著不如意的老年生活時,第一個情緒就與父母當年看到我們不乖一樣,我們會生氣,接著是煩厭,因為不能打罵父母,所以就逃避,搞得渾身充滿罪惡感。
如果你懂得用現代父母的教育方法對待你的孩子,譬如說常常讚美鼓勵孩子,鼓勵多表達、溝通,常常談天說地等等,我們也可以把這些方法用在父母身上。
第一,多讚美過去與現在的父母。
當然不是像讚美小孩子拍拍手說「喔,你好棒喔!」,而是對他現在做的事情讚美「爸,你60多歲了,說戒煙就戒煙,真是不簡單!」,也對過去的事情讚美,「爸爸過世的時候,妳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討生活,真辛苦!當我覺得生活壓力大的透不過氣的時候,想到你以前,就會有力量!」
當父母聽到這些話一定會不好意思,甚至會笑笑罵你幾句,其實心裡很高興。他們的生命意義就會在吸收子女的讚美中一點一滴找回來。
第二,多分享過去與現在的心情。
與父母提起過去的記憶,也問他當時的心情,並分享成年後的你與年幼的你對那段記憶的不同感覺,複習讓彼此交織過的生命,當一個人的過去沒有被忘記,就能夠喚起當下的生存意義。
分享現在的心情也是重要的。但是有些父母習慣把成年孩子當作未成年一樣來數落,當孩子分享生活點滴,他們就開始批評、指導、潑冷水。
其實孩子成年後所面對的世界,經常是在老年父母經驗之外,如此非分享的態度,讓孩子關閉與父母互動的門,以免說不清楚又惹來不快。
細數父母成就
當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模式已經不適當,子女就該扮演提醒與示範的角色,跟他們說「我只是在說給你聽,不是要你給建議或是批評我!請給我安慰、鼓勵,或是很認真聽就好了!」一定要多說幾次,漸漸地,新的互動模式就會建立。
當父母有心事,常以抱怨來顯露,子女要能夠聽出言外之音,父母的情感表達方式如果以負面居多,孩子應該教他們:「如果你不要藉故罵我,其實我也是很想陪你,如果你換個方式說話,大家都可以很愉快相處!」
第三,多為他們細數成就。
60歲以上的父母,童年都是比較困苦,成年期都在努力養家糊口中度過,很少將追求自我成就與慾望擺第一;當前社會卻傾向突顯個人的價值與成就,年老的父母低頭看著自己,不懂高深學問,沒有顯赫學歷與地位,找不到值得驕傲的過往,他們開始沮喪不安,不知道如何在這個社會定義自己的存在價值。
此時子女就要常常為父母細數過去挹注在子女身上的成就,分享自已的光榮與貢獻,「我的腦筋這麼快,一定是你遺傳的,只是你以前欠栽培啦!你有栽培我,我就把你的智商發揚光大……」讓父母真切感覺到自己的青春沒有白費,他們的生命在子女身上得到傳承。
孝順,不是只在吃飯、穿衣、進補、娛樂上去下工夫,父母是賦予我們生命的人,在他們老去的過程中,子女若能協助父母圓滿的生命意義,才是大孝。
- 想了解女巫散記開版詞,歡迎到叫錯丈夫的名字。
(作者為身心靈整合治療團體領導人、自由作家,歡迎到四月女巫的赤道小築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