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中的爸爸形象──鼓勵男人開創多元父職角色

by 黃美琪

「哥哥爸爸只能報效國家?」「誰說男人不能進廚房拿鍋鏟!」一首大家童年時皆耳熟能詳的兒歌「只要我長大」,歌詞裡唱出了哥哥爸爸為何偉大,卻也限制了男人長大後的角色,使得家務工作長期以來被女性「壟斷」,對於喜歡或願意做家務的男性,無形中造成了另一種性別不平等現象。

行政院主計處研究,已婚女性勞參率雖較未婚女性低,仍逐年上升(2009年未婚女性勞參率為58.9%、有配偶或同居者為48.5%),女性與先生共同承擔家庭經濟責任情況日益普遍。反觀男性結婚或同居後勞參率皆較未婚時高出許多(未婚男性勞參率為58.3%、有配偶或同居者為73.1%);時代進步至今,男性多仍被框架在單一性別功能與角色中,社會期許男性婚後須揹負賺錢養家的責任,亦影響了其參與家務照顧的機會。

在今年(2010)3月份甫為人父的「阿仁」保留了女兒出生時醫院的識別帶,隨時提醒自己為人父的身分;當夫妻倆煩惱上班期間寶寶沒人照顧時,更義無反顧自願請育嬰假,當起奶爸來。他說,在家照顧孩子絲毫不覺有損男人「自尊」,因為對家人的愛超過一切,且這也是他當父親的責任。

2009年北市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兒少年平均每天與母親相處的時間為3.42小時,和父親相處時間平均僅有2.61小時;母親和子女互動模式以「經常聊天」比例最高,與父親最常的相處方式卻是「彼此尊重」居多,孩童成長過程中,爸爸陪伴時間明顯較媽媽少,親子相處模式也較疏離。

Photo by dariuszka
Photo by dariuszka

罕見疾病基金會「不落跑老爸俱樂部」的勇爸,兒子今年17歲了,由於兒子有糖尿病,勇爸得隨時注意兒子的飲食,細心地計算熱量、控制血糖,絲毫馬虎不得,並不厭其煩地向兒子一次又一次地說明什麼可以吃、什麼不可吃,以維持孩子的健康,即使為了兒子的健康,必須嚴格地控制飲食,仍無損父子深厚的感情,與兒子之間常有親密的言語與互動。凡事親力親為善盡為人父母的管教之責,為了讓兒子順利上學,工作之餘也陪著四處求學,總是細心地替兒子觀察學校環境,與老師充分溝通。

打造性別平權的社會需要所有性別共同努力,家庭是性別平等意識傳遞與培育的重要環境,子女從中與父母互動中學習建立性別角色分工。上述二位爸爸的故事,傳遞了父職的角色開始有所轉變,後續發展更是需要大眾一同推動及接納。為了宣導此觀念,台北市政府社會局以「推動傳統父職角色轉換與平衡兩性照顧責任」為主題,製作了生動、簡潔具故事性的30秒公益宣導短片,片中邀請身為人父的何戎先生做代言,並搭配各行業辛勤工作的爸爸媽媽,強調家務分工是每天例行的,而非特定節日才分擔,以淺顯易懂的宣導方式,並透過電子傳播媒體如電視、電影等平台播送,讓大眾自然而然的接納性別平權的觀念,鼓勵男性多多參與家務照顧工作,使家務不再是女性的「專利」;且在社會傳統脈絡轉化之際,力圖開發更多元的父職樣貌,幫助男性跳脫傳統性別角色,增進與家庭、親子情感互動機會,讓傳統不再成為男性親職角色功能發展的阻礙,逐步達成兩性共同分擔家庭照顧責任的理想。

(作者為台北市社會局台北婦女中心社工督導)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