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青教我的事

by Asian

文藝營活動結束後(見 我的文學夢),我的「文青養成學程」正式開學,當時誠品書店敦南店為了推廣24小時不打烊的讀書風氣,還特意在晚上11:00辦夜間讀書講座,真是完全正中我們這群新興夜貓子的下懷。

其實在正式成為文青之前,文青在我心中一直是活得很具體的一種生物(當然我主要的印象是,來自於我之前所認識的那些文藝美少女),印象中她們總是菸酒不離身,而且很酷,說出來的話總是圍繞著尼采、沙特、村上春樹;彷彿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生活瑣事都與她們的此生此世無關,就連喝杯咖啡都可以長吁短嘆很久;而她們最大的不滿(其實也沒多嚴重),頂多只是無法容忍爛的小說、電影被出版、放映而已,當然對於瓊瑤阿姨搬上電視的煽情戲碼,她們定是棄之如敝屣;但儘管如此,我仍陶醉於她們對於追求美好事物的錙銖必較。

另一群我認識的文青,則彷彿比較入世。他們總是以左派傳人自居;對於勞資議題的不公平,他們不僅很在乎,就連男女性別的微觀政治都很信手拈來,他們事事要求公平,常走上街頭或舉辦講座,為自己的政治立場聲援及招募志同道合的同志。

千禧年那一年,民進黨登上總統大位,臺灣本土化民族主義運動正式占據主流意識型態位置,作為文青的激進派別,在一路看著政黨輪替的過程之中,他們始終對於此等大事表現一付事不關己的朋友及同學無法諒解:「為何他們對於政治總是漠然?」而作為他們朋友同學的人卻也始終無法理解:「為何他們對於政治會如此狂熱?」但那一段在無數個地下室與他們交流的場合裡,我透過他們認識了左派、階級流動、知道了何謂主旋律、民族主義、資本主義與多元文化。所以每當我現在,偶爾因為現實而對追求的想望妥協時,那段與他們一起瘋狂的日子,始終使我有了堅持、相信自己的理由。

從小培養成文青?Photo by dani0010

網路發明之後,微軟的創辦人成為了美國首富,蘋果電腦的車庫發跡傳奇也飄洋過海而來,世界開始相信發財的開頭不會只出現在華爾街,他們改變了世界,也使人相信「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於是雅虎和谷歌開始成為人們每天膜拜的神祇,那是美國自1949年淘金潮之後,美國夢在東方的另一頁序幕。過了更久的一段時間,黑色粗框手工眼鏡+帆布鞋,最好再揹上一台單眼相機的文青式打扮,鮮活的出現在大眾生活風格的選項裡,如果還包括為了影展和獨立樂團演唱會的趕攤日子就更靠譜了;近年來還增加了使用蘋果電腦在不趕人的咖啡館裡待上一天,但是書呢?

對於這群「文青」的消費者而言,他們正在以一種悠緩的步調奢侈地享受時間,每天活在永遠都是自己作主的選擇裡,但我在他們的生活裡,已經看不見任何他們打算用生命去悍衛的價值觀。就在我來不及深思的消費世代定型之前,科技造就的行動世代以鋪天蓋地的方式出現在我生活的周遭,人手一機的時代出現,可供識別彼此的書籍不再成為我們識別彼此的標誌,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不停填滿我們生活的空白,每天閱讀不完的動態更新,及強迫你要死忠追隨的話題部落格,漸漸取代了要我們主動想像才能理解的文字世界,更別提那些我們需要抬頭才能瀏覽的一處一景及蹲下身軀才能靠近的一花一草了,我們的世界正一步步被擬像的照片、插圖所替代,於是我擔憂,未來人們在經營一字一句時在乎的不再是可以讓人在閱讀時停留多久,而只是努力地想成為第一個分享的人。

朋友說我有以上的囈語抱怨,代表著我對於過往那段日子仍感懷舊。是的,儘管文青對於我而言,如今只是一段過程而不再是終日抱著的標籤,但我現在也會這樣開始向他人介紹自己,你好,我是Asian,我的休閒嗜好是閱讀,現在也有靠文字在吃飯,我是一個對美感有追求,對不合理會在乎,對於消費有感的文藝青年……

了解更多Asian的故事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