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單親身分的二三事

by 張瀞文

「單親」的身分,似乎是一個巨大的帽子,在某些場合被 認為很偉大,在有些地方又被看成是很可憐,甚至是污名,對於一個專業教育工作者的我而言,某些人好像把單親當作我的專業,讓我不知該說些什麼才好?譬如, 不久前有個社區大學要開女性心理學,要請我去講單親的部分,我跟他們說,單親不是我的專業,我兒子未滿四歲,要說「單親專業」,更多人比我有資格。這是所 謂「正常」婚姻者對我們單親或是二度單身者的迷思。

當然,這讓我很不服氣,我不覺得我的單親身分有什麼偉大或是非常可憐之處,倒是對自己的專業能力與調理生活的能力非常自豪,這是非關單親身份的,卻跟生命能力有絕對的關係。

如果這個社會,不管是單親或是雙親,婚姻中人或是二度單身者,都能夠以不過份分別的態度,來看待各種婚姻狀態與性傾向,這個社會將會可愛祥和許多。

單親,缺角的親情?

另一個迷思是,單親的孩子所接受的親情是不是缺一角的?有人會問,家裡沒有爸爸,那遺漏的父愛要從何去補償?

這樣的提問,讓我開始思考:「什麼是父愛?什麼又是母愛?父愛與母愛原本有類別與內容上的差異嗎?父母親給孩子的愛,需要以性別化角度來界定嗎?」

如果一個單親媽媽或是爸爸,認定父愛與母愛是有極大差別,倘若缺一就需要去補償孩子,她/他就會對自己沒能「給」孩子一個爸爸或是媽媽感到罪疚,這個罪疚感難免引發一些效應,譬如用物質去補償,或是快快找一個新伴侶來填補這個空缺的角色,往往又製造新的問題情境。

父愛與母愛到底有沒有差別?到底可不可互補?

當我兒子還會為爸爸的缺席憂傷的時候,我曾經告訴過他, 「我是你的媽媽也是爸爸啊!」,他眨著大眼睛說:「你又沒有鳥鳥,怎麼做爸爸?」,我恍然一驚,好一句智慧之語,媽媽怎麼可以變成爸爸呢?媽媽有必要要求 自己成為替代的爸爸嗎?如果我給兒子最優質的愛,有必要去區分母愛或是父愛嗎?

父愛與母愛在這個文化大多是以勞務來區分,母親餵養孩子,負責日常生活瑣事,父親提供金錢與各種硬體,穩坐權威的圖騰,頂多陪陪孩子玩耍,所謂的母愛圖像就是伺候孩子吃喝拉撒睡,父愛的圖像就是孩子坐在一個強壯的男人的肩上快樂的笑著。

但是,我想問的是,父母親對孩子的愛真的有分別嗎?是表現方式的差異,還是本質的差異?

如果本質上就有差異,那單親的孩子真該遺憾終身,如果沒有差異,又何須遺憾呢?你們擁有的就是愛而已嘛!只是你得到的愛是來自媽媽或是爸爸,有那麼遺憾嗎?

該遺憾的是,有些單親的家長老是側著臉觀看自己自認為的缺角,無能見到自己原本就擁有完整的親職之愛!

性別認同的迷思

有人此時就會疑惑,不是有角色認同的問題嗎?這又是另一個迷思了。

辯證這個迷思如果引經據典可以寫一本書,佛洛依德理論下的性別概念早就被女性主義罵得快臭頭,我就不再多說。

我想問的是男孩需要向模範爸爸學什麼?是站著尿尿,還是威猛不屈的情感表達方式,抑或是愛拼才會贏的生命模式?

女孩需要像模範媽媽學什麼?不是乖順無語就是碎碎念不停的表達能力,還是女為悅己者容的自我認同,抑或是以夫以子為尊的生涯設定?

21世紀的孩子成為一個被性別化的「人」,與成為一個有能力愛人愛社會愛地球的「人」,哪一個重要?是成為一個男人,或是女人比較重要?還是成為一個真正擁有愛的能力的人,比較重要?

如果一個單親家長在經歷婚姻創傷之後,能夠獲得全觀的生命成長,對孩子的示範絕不遜於雙親家長。

舉凡父母不是輕鬆事

單親家長給孩子的愛,真的缺了什麼嗎?或者有些單親家長為糊口,少了時間陪孩子,難道雙親家庭不會是這樣嗎?單親家長在親職上應該學習的,雙親家長就不該學嗎?

單親輕鬆嗎?當然不,應該說作父母不是輕鬆事,應該怎麼做父母也不是那麼理所當然只要照表操課即可。

作父母前要先學做大人。

如果你已經是單親家長,請你不要怨不要嘆,認真做大人, 踏實做父母;如果你不是單親或是尚未做父母,不要把單親生活想得簡單又浪漫,幻想自己很容易就可以做單親超人,反正有老爸爸老媽媽可以靠;除非你口袋飽 飽,EQ又超高,你的老父母又可以活到200歲,否則不要貿然嘗試單親生活,誠心奉勸你還是認真經營婚姻,或是安分過你的單身生活吧?

以上是我的單親感言,其實台灣社會對單親的體諒已經多於 歧視,關於再婚與否還是有諸多迷思,這個問題就必須延伸論及情感獨立能力的問題。單親生活至今,最自豪的是沒有高品質的物質享受,但是兒子的情緒能力品質 優良,是個身體健康又超快樂的小孩,企盼所有單親的家長都能夠與孩子在陽光下歡笑。

(本文作者為非靜書房房主)

還想看看靜文其他精彩文章: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