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的好榜樣

by 黃竑瑄

春夏更迭的季節裡,徐徐微風加上暖心的陽光,這樣的天氣,總是讓人心曠神怡。踏著輕鬆的步伐,來到婦幼中心探望剛生產完的好友,恰巧碰上育嬰室的開窗時間,快步走到育嬰室外頭,專注地看著裡頭的每一個新生命-

有的睜大雙眼,似乎對這個陌生世界感到好奇。

有的大聲哭泣,希望藉由自己的呼喊,有個人來抱抱他。

有的則自顧自地熟睡,彷彿外界的事都與他無關……

透過學習,父母能在理解孩子情緒、確實滿足孩子所需之餘,也能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心。photo credit:unsplash@London Scout
透過學習,父母能在理解孩子情緒、確實滿足孩子所需之餘,也能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心。photo credit:unsplash@London Scout

其實,孩子們想要的世界很簡單:肚子餓時,爸媽幫忙張羅食物;感到恐懼害怕時,爸媽給予擁抱與安慰。要是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孩子也許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待需求被滿足了,他們就會用純真的笑容回應。

回家的路上,腦海裡浮現的是另一群孩子。那群孩子是我們在專業社工領域工作多年以來,所遇到的孩子們。最令人心疼的,是那群長期面對、處於父母爭執中的孩子,因為長時間暴露在父母衝突下,他們的情緒多數時刻也處於高壓、焦慮的狀態。

身為社會工作者(Social Worker,簡稱社工),在「法院」這個敏感的場域裡工作這麼多年了,每天接觸的都是面臨高衝突的家庭,或已經進入訴訟程序、開啟分離議題的當事人與孩子。協助處理過的案件不計其數,人生百態幾乎都看盡了。

若孩子天生樂觀,能坦然面對家裡所發生的事情,倒也還好。但是,天生樂觀的孩子並不常見。有些「看起來」樂觀的孩子,其實是用「自我隔離(抽離)」來逃避父母的衝突與內心深處的焦慮。

「自我隔離(抽離)」是一種防衛機制-當父母的關係讓孩子太過痛苦,而他也認為自己無能為力時,為了不讓自己崩潰(發瘋),他們多半選擇用這樣的應對方式。

這類的「自我隔離」的模式,如果沒有好好被解決的話,時間一久,孩子會習慣性用這種方法來面對所有關係,不只未來人際互動受到影響,可能導致孩子無法信任他人,甚至自己。

大人應該積極讓孩子知道,因應衝突有很多方法,不單單只有自我隔離,最好父母能給予示範,讓孩子有一個學習的準則。此外,父母還需要給予更多關愛,避免讓孩子的成長過程,充滿負面的學習。

比起現代,傳統社會相對保守,有情緒只能自己想辦法宣洩,並不會有人教導「如何正向的處理」。好比父母無法承受孩子的情緒(如哭鬧等)時,就對著孩子吼叫、打罵,根本沒有時間與方法去理解「孩子到底怎麼了」。

隨著時代變遷,社會問題逐漸浮現,大家似乎開始意識到家庭教養、學校教育的重要性,這攸關孩子未來的成長與發展。想一想,過去不曾好好被對待的父母,此刻要如何能善待自己的孩子。

然而,家庭教育總是親子、親職力脫離不了關係。有一句寓意深奧的話,就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心中-「父母要過得好,孩子才會好」。

《爸媽不暴走,孩子正成長!》的出版,就是期待透過學習,父母能在理解孩子情緒、確實滿足孩子所需之餘,也能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心。

(作者為現代婦女基金會駐士林地方法院家暴暨家事服務中心督導。本文刊載自《爸媽不暴走,孩子正成長!》序言)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