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互動教育的在地實踐:當重慶非營利幼兒園遇到大龍養護中心

by 歐瑋婷、陳竹儀

社區裡的幼兒園

重慶非營利幼兒園位於台北市大龍峒社區的蘭州國中校園內,周邊充滿了孔廟、保安宮、老師府等文化歷史建築,也還能在周遭社區當中看見早期的紳士理髮店、柑仔店、乾洗店等傳統行業,是台北歷史悠久的老社區之一。對於重慶的孩子而言,探索自己生長的社區就是最自然又豐富的文化課程。重慶的孩子從幼幼班起,就有機會到附近的公園走走。升上小班之後,每學年都有機會參訪保安宮、孔廟等歷史建築,老師也會配合當時的主題活動,帶孩子與周邊的店家互動。為了讓孩子能夠認識更多不一樣的人,老師也會在重陽節安排孩子們與大同日照中心的爺爺奶奶們互動。經歷了這麼多不同的參訪與接觸,孩子們都學到了許多,也都比較不怕生。

重慶的孩子與社區的老人們一同慶祝重陽節,讓孩子有機會與長輩互動。重慶非營利幼兒園提供
重慶的孩子與社區的老人們一同慶祝重陽節,讓孩子有機會與長輩互動。重慶非營利幼兒園提供

聖誕節就是要去拜訪鄰人、分享祝福

每到年底,重慶中大班的孩子會有一個很不一樣的聖誕節活動。在充斥著商品消費的環境下,聖誕節的意義似乎僅被侷限在大餐、禮物,但對於有基督宗教背景的社會而言,聖誕節是採買、大掃除及與親人團聚的時刻,就連聖誕老人,也是起源於尼古拉斯主教幫助貧窮家庭的故事,演變至今,才會有互送禮物的習俗。聖誕節最重要的意義是對家人、朋友、他人的關懷,因此,老師們也透過走入社區報佳音的活動,讓孩子們實際體驗聖誕節祝福與關懷的意義,而中大班的孩子,則會帶著他們的歌聲及笑容,與大龍養護中心的住民們分享。

大龍養護中心的住民們以中度以上肢體障礙及合併多重障礙的人為主,居民的年齡較為廣泛,從15歲到65歲。由於障礙程度較為嚴重,老師在帶孩子報佳音之前,會先在課堂上讓孩子先認識大龍養護中心住民們的狀況,如有一些情緒障礙的住民,他們表達情緒的方式不大一樣,或有一些住民因為身體上的障礙導致肢體或容貌的改變,或說話表達不大清楚。老師們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討論出如何和這樣的住民溝通。

震驚但熱絡的第一次接觸

接下來便是第一次的參訪活動了。

雖然在課堂上老師已經介紹了住民們的狀況,但當孩子實際目睹時,難免會感到震撼。然而,住民們與照護人員看到孩子,都熱情地和孩子打招呼,這樣熱烈的歡迎讓孩子們的心情放鬆許多。參訪的過程中,有位住民因為孩子們的到來太過興奮,情緒激動揮手大叫起來,讓大家嚇了一跳,「這位大哥哥只是很高興看到你們來,這是他表達開心的方式。你們來和大哥哥打招呼喔!」經過照護人員和老師的說明,孩子們順利的和大哥哥互動起來。

在聖誕節活動當天,孩子們每個都精心打扮,隨同老師再來一次大龍養護中心。有了上次的暖身,孩子們這次都比較不緊張了。報佳音的活動由孩子準備聖誕舞曲表演拉開序幕,看到孩子們的表演,住民們都開心地笑著。

在熱情的暖場活動之後,孩子們還有一個任務,便是要協助住民們完成「手提束口袋」。由於住民人數較多,每位孩子要協助多位居民,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得出來孩子的特質,有些孩子可以獨立協助住民,有些孩子需要同儕的陪伴,這個時候,老師會依據每個孩子的狀況做不同的安排。

「這個你要貼在哪裡?」

「要幫你撕嗎?」

「這個貼這裡好嗎?」

孩子們詢問聲此起彼落,遇到比較不能表達的住民時,或遇到手部肢體也不大方便的住民,孩子則會用比手畫腳、搖頭點頭的方式和住民們溝通。

有的孩子一開始還是因為不熟悉住民而哭泣,老師們輕聲安撫,「你覺得他們看起來很不一樣?」、「他們可能是因為受傷、也可能一出生就生病了。」、「你知道住在這裡,家人只有在放假或有空的時候才會來陪他嗎?」、「如果是你,有人來跟你一起慶祝會不會開心?」

一樣但也不一樣,讓小孩理解差異與多元

透過引導的方式,老師們讓孩子理解一起和住民慶祝聖誕節的意義,鼓勵他們擦乾眼淚,再嘗試看看與住民互動,當孩子微笑時,住民也報以微笑。

原本有些害怕的孩子,也開始慢慢地主動尋找其他需要協助的住民,他們甚至一同協助臥床且無法表達的居民,一個小朋友高舉袋子在住民的前方讓他看,另一位孩子拿著要貼的物品讓住民選擇,另一位孩子則負責詢問住民要貼的位置。看著孩子努力用各種方式,學習和自己不一樣的人溝通互動,這樣的成長讓老師們都相當感動。

透過這樣的經驗,我們讓重慶的孩子們了解和自己不一樣的人,讓他們不會因為不理解而恐懼、拒絕互動、甚至歧視。我們讓孩子理解及實踐愛的意義,同時也藉由認識社區、認識這個社會上的形形色色,讓孩子成長成一個富有同理心、一個有根的人。

(作者歐瑋婷為台北市私立重慶非營利幼兒園組長、陳竹儀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研究發展部專員)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