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善待台灣女兒,啟動少女內在力量

by 紀惠容

勵馨基金會於今(92)年3月進行網路調查,在所有回收4603份問卷裏,認為台灣女兒成長過程中有被歧視或貶抑的就占了3224位,有七十百分比的人勾選「是」。這些回收的問卷大多為六年級與七年級的女性,她們的成長經驗應被認真看待。

無獨有偶,美國女專欄作家佩姬‧歐倫史坦(Peggy Orenstein)所出版的「校園中女學生」,也發現校園六年級學生學會在男性和機會、女性和限制之間畫上等號,因為女孩背著劣勢長大成人,而在成長過程中,她會不斷的吸取母親、教育系統與社會文化種種的生活教訓和暗示,並默認、複製女人在家中與社會的女性地位,此種「潛在訊息」是讓女孩失去自尊與自信的最大原因。

台灣雖然經濟起飛,女人地位大大的提升,然而過去期待女兒的潛在價值觀,卻深根蒂固的附著在許多父母的心靈深處。生了女兒,總認為遲早要嫁人,猶如潑出去的水,將來只要嫁個良人就好了;而兒子是要繼承家業的,社會父母對女兒與兒子的成長期待,有極大的不同的。這也形成了差別待遇,台灣的女兒或多或少就在這種貶抑的暗示中長大。

另外,台灣社會在父權宰制與資本主義追求利潤操控下,天天充斥著貶抑少女的潛在訊息。廣告商花大把鈔票用自尊心引誘女孩減肥、整容,可笑的是,這些奪去女孩自尊的人,卻想把自尊賣回給少女。另外,媒體不斷炒作複製少女清涼圖像,業者大量僱用訓練少女從事情色工作,乃至已浮現檯面的網路性交易、未成年懷孕、墮胎、逃家少女、性受害少女……等問題,無不顯露台灣成人社會是如何虧待台灣少女。

台灣社會應認真善待台灣少女,政府更應大力投注資源在啟發少女內在力量方案上,並試圖打破貶抑少女潛在訊息。事實上,啟發少女內在力量方案在國內尚屬少見,此與政府所推「保護少女」概念不同,並非將少女當成弱者,反而是「慧眼識英雄」,看到她們內在的力量,進而啟動它。我相信少女內在的動力與力量,足以讓她們縫合自信缺口、向上提升,塑造新的自我。

當然,要發展出一套啟發少女力量的教材,首先必須檢視台灣社會存在哪些對少女有意無意的性別貶抑-包括一些語言式、非語言式的訊息?有否不經意或者隱藏的傳送性別歧視訊息?尤其更應檢視台灣文化中的內涵,進而創造肯定女兒價值的文化活動。

每年3月3日,日本慶祝女兒節以裝飾雛娃娃,祈求女兒幸福,而中國古代不同時期雖流傳著女兒節的習俗(如:農曆七夕、六月六日),但其內涵卻是祈求好姻緣,或祈求女孩有一雙巧手,這種文化意涵乃充滿了對女孩的成就、能力、獨立性之貶低期待。

因此,如果我們能創造另一種文化意涵的女兒節,以提升肯定女兒性別價值為設計策略,應是台灣社會認真善待台灣女兒的一個好的開始。勵馨呼籲,力求打破社會潛在貶抑少女的暗示,應是「打造台灣新女兒」首要目標,懇請大家以實際行動,卸除少女身上的貶抑標語,蛻變成擁有知識、責任、自信、勇氣、活力特質的新女兒。

為此,勵馨主辦「打造台灣新女兒運動」系列活動:「少女成長故事徵文」、「我們要女兒活得精彩-另類父/母女關係座談」、「Formosa女兒獎」及「台灣女兒影像展」等活動。勵馨呼籲社會父母一同來正視女兒的成長,開始愛護她、支持她,讓她能發揮潛能,發光、發亮,讓我們的女兒,活得精彩。

(作者為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