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阿嬤如何取代父母?

by 黃越綏

農業社會男尊女卑

在過去農業社會大家庭結構普遍存在的情況下,三代同堂幾乎是種理所當然的現象,在這種組織下,祖父母的地位如果不是掌控經濟大權的主宰就是領導中心的精神象徵,而在這種傳統的兩性文化空間裡,重男輕女形成的男尊女卑下,女性成了傳宗接代的工具與撫嬰育兒的責任,而男性則變成養家活口的行動者與家庭秩序維持的執行者,從整個大環境看來是種男主外女主內、父上子下、父嚴母慈、兄恭弟及……的分工配合藍圖。

但事實上,對人格自由的發展,親職代溝的消弭以及兩性的平權尊重,幾乎是在傳統道德價值的框框中讓男性沙文主義主導了一切。

時代變遷,兩性關係趨於平權

由於時代文明的變遷,世界政治潮流的開放,社會層面的多元化,兩性關係的平權以及獨立生命個體的逐漸受重視,導致婚姻不再是刻意的無自主性安排而是自由意識的選擇,也因此過去許多社會成本因素的考慮如離婚或喪偶的女性很難再覓第二春,一個離過婚的男人很可能在職務升遷上受到歧視,單親的兒童一輩子都被掛上剋星或歹命的標記……等均不再受限制,婚姻價值變得更個人化,選擇也更受到尊重。如此的轉變使得婚姻問題更是層出不窮,而在這些每日發生的婚變中,被父母雙方故意遺棄或託管的單親兒童更非少數。

隔代教養的普遍問題

隔代教養局面的形成不論是何背後因素,但對既有的婚姻家庭制度而言總是給予非正常化同時後遺症多於正面價值的人際結構。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但相對地也有「奶媽帶孩子終究是別人的」不同看法,而隔代教養的孩子就正夾在這種寄人籬下的成長環境中。曾輔導一個亂倫的個案,就是父母離異而將孩子交給公婆而婆婆去世,只剩下祖父和孫女相依為命,不幸情況就在這孤男寡女下發生。

在隔代教養的情況下最普遍產生的問題:

1.概念上的代溝導致管教上的差異,幾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與孫子女的年齡差距平均近半個世紀(50歲)而在這種情況下,除了生活起居的照顧有人安頓外,在教育上總是會有隔代背景上的落差。

2.過去老年人的期待總是以「養子防老」為光宗耀祖的目的,「含飴弄孫逍遙樂天年」為晚景的回饋,如今兒媳家破人未亡,雖留下了種但卻無形中在心理及生理各方面均帶來非期望中的親情壓力,因此會經常以情緒化來處理祖孫隔代間的互動關係。

3.由於不同於一般兒童的家庭成長環境加上隔代教養上的管教疏忽(如不忍過份苛責,體力不支,思考無法配合……)往往導致兒童易養成在生活方面過份依賴,行為方面造成逃避式的說謊、偷竊……以及性格方面的孤獨、自卑或自閉等不安全的失落狀態。

4.甚至有些個案由於童年成長背景的影響,而發展出異於常人的家庭價值觀,導致無法擺脫下意識裡渴求的戀父、戀母畸形幻想情結而害怕面對婚姻。

5.長期處在寄人籬下沒有真正家的感覺,因此人格發展容易被扭曲,而使自己陷在既想擁有被愛的權利又怕被排斥的傷害,尤其家中尚有其他孩子的成員組合,因爭風吃醋而演變出敏感、妒嫉……等不是刻意去討好迎合他人獲得注意就是自暴自棄,放縱本我的極端行為,而使自己陷在表裡不一的矛盾掙扎中而不自覺。

6.加上隔代教養的情況,家長與學校聯繫的機會較少,也易形成在管教上另一漏洞,如果老師不察加上祖父母或寄託家庭家長代表的疏忽,孩子本身很容易就促成主導局面的重要角色,惡性循環的結果,會變成孩子看似早熟、懂事、獨立但事實上可能虛偽、耍詐及逃避責任的表相。

學校老師應多給予課外輔導

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均是造物者給人間最佳的禮物,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既不是金銀珠寶也非高樓大廈而是「人才」,因此在高呼環保意識的今日,每個人對人才的維護與重視已經不僅僅針對每個家庭自己生的孩子,而應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精神。尤其學校的教師們更需多花一份心思在隔代教養的孩子身上,因為老師是孩子與家長之間最信任的橋樑,也惟有老師多給予課外的輔導,才能使孩子遠離被拋棄的不幸感。

(本文作者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婚姻諮詢專家)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