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遷中「放棄石油」的實踐行動

by 溫炳原

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即將屆臨,這個原本是用來指稱「地球春夏分時、晝夜平分的那ㄧ天」的名詞,在歷經了1970美國甘迺迪總統年代,由參議員Gaylord Nelson所帶領之環境議程的422政治示威活動後,已經成功地延續為今日耳熟能詳的全球環境紀念節日了。

而台灣在這將近30年「世界地球日」的環境運動歲月洗禮下,現在一旦提及「世界地球日」,不僅有許多侃侃而談的環境意識與觀念,此效應之能量甚至已經穿透、同時驅動了「愛台灣」政治論述的生產,可是相對許多全球環境生態之「綠色政治力」的實踐行動,我們的「愛台灣」顯然說得頗多、做得極少。

台灣要戴上「拼環境經濟」的眼鏡看問題

要阻止「全球氣候變遷」的惡劣發展趨勢,首先必須要克服的就是改變對石油的依賴,因為造成全球氣候變遷的關鍵氣體CO2(二氧化碳),幾乎有一半(42%)是石油燃燒時所排放出來的。這個被全球公認為經濟不穩定且環境不永續之頭號因素的黑色能源,前一陣子也曾在台灣政壇上引起熱烈的討論,只是當時蔡英文副院長特別強調「油品價格調整機制」的決策考量,是以總體經濟管控的市場機制來進行的。

但如果換個眼鏡看問題,我們會發現這樣的問題意識其實是沒有將環境永續、綠色能源產業納入一起思考的,尤其是全球石油存量已經進入倒數計時階段的關鍵時刻了,不應該以所謂總體經濟的專業考量為由,企圖重新上演環境經濟衝突的舊戲碼,相反地,為了要替將來具有環境意識的「低碳經濟社會」做準備,台灣反而應該要對石油經濟進行風險評估,同時要儘速將過去視環境成本不存在的計算模式,及早轉換成為新的、低碳能源的經濟永續成長模式。肯認了這樣的環境意識後,緊接著就讓我們來看看其他先進國家與全球企業,是如何進行「經濟永續成長模式」的。

國外「放棄石油」的實踐行動

首先是瑞典提出碳稅的經濟手段以及其「停用石油」的能源策略。在1991瑞典首度將碳稅引進,以作為放棄石油之實踐行動的第一步。當時的做法是把碳稅當成是整個既存能源稅制中的ㄧ個輔助性配套。此舉讓整個能源稅的體系下降了50%,雖然經過數次的修正,但總是讓產業與電力的生產部門保有較低的稅率。截至目前為止,產業界已經不必繳付能源稅,而只負擔50%的ㄧ般碳稅,同時電力生產部門則已經不再課徵任何能源稅或碳稅。這樣「名義上增加了碳的課徵稅目,實質上卻降低總體的課徵稅量」的措施,其最大的效應是大大地鼓勵了瑞典地區在暖氣系統上增加生質能源的使用。有了過去這樣的經驗,瑞典今年進一步提出更大膽的「放棄石油」行動。這個擁有9百萬人口的北歐國家,將在不興建新核能電廠的前提下,於2020年時做到將所有石化燃料替換成為再生能源,以擺脫對石油的消費與依賴,貫徹瑞典人「絕對有比石油更好的替代能源」的想法。

「放棄石油」的想法並非只發生在瑞典這個石油消費國的身上,甚至連全球第二大的石油公司-英國石油(BP)也準備投資80億美元,轉型成全世界最大的再生能源公司,該公司預估此筆「棄黑金、投綠金」的投資生意,每年將有進帳60億的商機。先進國家與全球企業之所以改變以石油為經濟主力的能源觀點,除了是看到了全球氣候變遷中之低碳能源市場的機會外,最主要還是整個社會對於總體經濟範疇的討論,早已關切到石油消費與生產存在著外部性的問題,很難只靠蔡英文副院長所採用的理論觀點-僅僅採用市場價格的力量解決其不可再生性以及對環境的破壞成本等問題。

國內「衝CO2、拼經濟」的反挫行動

面對國際社會發展出來之「生態想像」(Ecomagination)的石油觀以及「放棄石油」的實踐行動時,台灣除了還在停留在「斤斤計較調漲油價合不合理?」的階段外,更令人覺得諷刺與擔憂的是來自於「衝CO2、拼經濟」的反挫行動。最典型以「衝CO2、拼經濟」的反挫行動,即為早在去年間就由經濟部發布、所謂高達5000億的「台塑鋼鐵廠及中油煉油廠」投資案,為此,台灣綠黨代表還在京都議定書生效的當日親赴行政院,轉達「亞太綠色聯盟 」(Asia Pacific Greens Network)所通過「要求台灣政府取消台塑煉鋼廠和中油煉油廠計畫之核准的決議文」,希望國家在協助產業根留台灣之餘,除了想爭取高耗能產業的利基外,仍然必須站在台灣整體發展的立場上,讓「有限的環境資源」成為「最有效的經濟投資」,促使台灣邁向經濟與環保合一的低碳、低風險的經濟社會。然而這樣的訴求不僅沒有獲得當時謝內閣的認可,顯然也被目前的蘇內閣置於「拼經濟」策略之外,以至於理性環評是在「拼環境經濟」,但卻被行政院看成是在扯「拚經濟」的後腿,而若不是環評委員爆料高層的「電話關切」,我們也還以為「台灣經濟永續成長會議」是真的要處理「環境與經濟永續合一」的議題。

其實台灣應該及早停止「衝CO2、拼經濟」的反挫行動、轉而邁向「放棄石油」的實踐行動,因為受到油價高漲波動的影響,國際間已經掀起了一場向來是大國間角力的能源爭奪戰,而對比於中國的石油外交,「放棄石油」的能源策略更適合台灣發展小國的綠色產業外交。以台、德兩國的綠色能源合作為例,在德國再生能源政策已推行20年、綠色能源技術與產業輸出需求的驅力下,只要加入更多的生態想像力、更多「放棄石油」行動力,台灣一定能夠做到不衝CO2,而改以拼環境經濟這類真正的「經濟永續成長模式」。

石油能源正在啟動一場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危機與轉機,台灣石油進口仰賴度超過99.9﹪更無法置身事外,而「放棄石油」的能源策略的確是改變地球命運的開始,因此除了靠「衝CO2、拼經濟」處理「台灣經濟永續成長模式」的議題外,台灣更應該積極效尤德國、瑞典等綠色能源先進國家的政策,並搭起與其該產業緊密的技術與市場連結,及早在全球氣候變遷中為「放棄石油」的行動做好準備。

(作者為台灣綠黨祕書長)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