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的省思
by 徐美秀
地球日之緣起
每一個人都有生日,而涵養萬物的大地之母──地球呢?答案是不知道,人類並沒有地球誕生的確切時辰。因為根據專家學者的推估,地球約在46億年前形成,而在35億年前,地球上才有生物,一直到數百萬年前才有人類出現的記錄,而這中間隔了相當漫長的時空歲月。
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以晚近一百多年最為旺盛和活躍,尤其自1880年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懂得使用自動化的機具,以為地球上幾10億年所蘊藏的天然資源可以取之不竭、用之不盡,以為大量開採加上日以繼夜大量製造生產,就能夠求取更富裕更舒適的生活。自此人類以地球的墾荒者自居,卻回饋地球以無數無量的生活廢棄物,直到敏銳人士意識到在富裕的外表下,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愈來愈不堪,才體悟到地球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所以在1970年4月22日,由美國的國會議員蓋洛‧尼爾森等所發起,帶領兩千多萬美國人做第一次關懷地球的草根行動,同時提醒執政當局重視地球的環境生態。
喚醒各地的人類環境議題
聯合國也在1972年於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在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總共有141個國家超過2億人在這一天舉辦各種不同的活動,來教化世人如何撫慰受傷了的地球,如何彌補人類對地球的疏忽和虧欠,譬如多種樹、淨灘、淨河、舉行「無消費日」活動等等,總之藉地球日的活動,每個人都該靜思如何善待我們的地球。
惡化的環境改善的沒?
今年4月22日,適逢世界地球日36週年,但環視這30 多年來,全世界的專家學者,針對環境議題開了無數次的會議和討論,也提出不少改善計畫,究竟環境問題改善了沒?大家有目共睹的是溫室效應、空氣污染、臭氧層的破壞、危險化學廢料、酸雨、快速消失的雨林、河川污染、垃圾和能源問題,在在依然持續在惡化中,山、河、林、海處處傷痕累累,猶如雪上加霜。究其原因,除了地球上的人口持續成長的壓力以外,還有經濟發展的誘因,一直凌駕在環境保護的議題之上,以符合貪婪的人性做需索無度的供應。
每個人都應盡力改善地球環境
地球日將屆,我以為全世界上每一個製造垃圾的人,都該心存警惕,同時盡心盡力地為改善地球環境而戮力:
(一)地球不屬於我們,我們都只是地球短暫的過客,地球環境雖承襲先祖,但終究要留傳給下一代子孫,所以永續發展要落實在生活當中,所以一切不永續的污染要斷然拒絕,例如用過一次即遭丟棄的免洗筷、免洗餐具、杯盤等。因為我國人民的消費習慣較偏向不永續,所以用過即丟的垃圾也特別多。
(二)對於資源應愛惜並節約,唯有我們這一代多所節制,才不致於損及後代子子孫孫的權益。即使在物資豐厚的生活條件之下,每個人都用要盡可能的養成節約能源,愛惜涓滴得來不易的水資源,有先見之明的人,都應培養成勤儉、樸素不浪費的良好習慣,因為浪費和不知節制,是地球環境持續惡化的致命傷。
(三)寄望全世界各地在地球日的活動當中,應將各個在地的環境問題,逐一列舉並把它掛在一棵希望樹上,每屆地球日拿出來檢視,已獲改善的就將問題拉下,否則就一直掛在樹上,警告世人不要太樂觀,我們的生存環境威脅並未減少,也給執政當局做最直接的控訴,年年檢視,年年的地球日讓全民知所反省和改進。
如何讓地球恢復昔日的容貌,自是不可能的任務,但起碼要控制在不持續惡化才對。我們知道要改變生活優越的習慣和既有觀念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並不是一蹴可及,所以需要全民持續性的關心和堅持不退轉,才有改善的空間,也才能打贏這一場保衛地球環境的爭戰。所以並非在每年4月22日這一天集體對地球來一番憑弔,應該要日日月月、時時刻刻、歲歲年年、隨時隨地、心心繫念著這一顆無法取代的地球環境,那才是世界地球日的真實義!
(作者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