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同」在一起

by Lois

寫在前頭

當知道《台灣女生留學手記》第二集發出徵文公告時,我就不禁心情澎湃、躍躍欲試。因為,《台灣女生留學手記》第一集對我影響重大。臨出國前,我可是再三翻閱它,希望做好出國留學的心理準備,它後來隨著我遠渡重洋到英國。留學期間,我不時會拿出來參照一番,從前人的經驗中汲取能量,並被我廣借給各方姐妹,可說是互相打氣的最佳媒介。

不過,手記第一集談的多是女留學生在「美國」的生活故事。我想也許提供在不同國家留學的經驗,能夠盡一些微薄的力量,拼湊出更完整的台灣女留學生的圖像。

倫敦華人拉子大集合。Photo by Lois
倫敦華人拉子大集合。Photo by Lois

但是促成這篇文章最主要的原因和動力,是希望能夠提供留學女同志的聲音。也同時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讓即將出國留學的女同志,或是關心同志議題的朋友,能夠一窺女同志在英國留學的生活經驗。

拉子就在你身邊

剛到英國留學時,由於人生地不熟,加上語言、文化的差異,有時甚至虛幻地覺得,自己是活在某個電影場景裡。說實在,一時之間真是無心顧慮到認同問題,因為光是要應付學業上的要求和生活上的調適,就足夠耗盡大半心思。

雖說如此,也許是機緣,也許是我身上女同志自動感應系統的作用,身邊總是不乏女同志的身影。例如剛踏上英國土地的那一天,一夥人正在機場等學校的接送巴士,我就不巧認識了一位後來才知道她也是女同志的朋友,只是因為我們身上都掛著單眼相機,話閘子就這麼打開了。

但是更令我訝異(該說是驚喜更為貼切)的是,我在英國遇見的前後任指導教授竟都是女同志!不過,我都是事後才知道,所以這並不是當初我選擇指導教授的原因。在第一任指導教授的離別歡送會(leaving do)時,她才自然而然地告訴我,這個歡送會原來是她的伴侶(partner)替她舉辦的,而她們已經在一起十七年了。而知道第二位指導老師是女同志,也是在一次指導會議的對話中,因為她先提到她與伴侶間的事。然後她接著說「她」(she)如何如何,我原先只是很尋常地聽著,突然之間我的耳朵便拉尖,背脊也打直了,沒錯,她說的是「她」(she)而不是「他」(he)! 我記得當下便覺得:「噢,天啊,另一個拉子指導教授耶,老天爺真是待我不薄!」也因此,我感受到至少在英國大學中,老師相對承受比較少的出櫃壓力,性欲認同被視為是個人的選擇,不僅與她/他做為老師的適任能力無關,也十分受到尊重。

雖然說目前英國已經有「未婚/同志伴侶法」(Civil Partnership Act, 2004),整體社會對性別認同議題也看似比較開放,但是有幾次私下的機會,曾和指導老師聊到她和她伴侶向家庭出櫃的經驗,也並非是一蹴可及的過程。有趣的是,指導老師談到她的父母在政治立場上雖是傾向比較進步的左派,但是知道她是女同志時,卻「嚇壞了」(really freak out)。相對而言,伴侶的父母在政治立場上,雖然持比較保守的態度,但卻比較能夠接受女兒是同志的身分認同。就在去年送給我的耶誕節賀卡上,老師大方地署上她和她伴侶以及兩個小孩的名字,讓我深刻地感受到英國女同志教授,既平易近人,且對於自我認同自然而無懼的作風。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覺得我只是萬中選一的幸運兒,一到英國就認識拉子朋友,更不用說還遇上兩位女同志的指導教授。但是我真正想說的是,如果妳留心觀察,採取積極的態度經營身邊的人際互動網絡,妳就會發現,拉子就在妳身邊。當然,也有其他比較正式的管道能夠讓妳在英國留學的期間,認識其他女同志們,以及瞭解英國的同志文化,例如透過學校的同志社團(Lesbian-gay-bisexual-transgender Club = LGBT Club)、同志消費空間,以及同志的相關節慶及活動。

英國同志文化探索

我到英國的第一年就知道學校有同志社團,但是無論如何就是鼓不起勇氣參加。一直到比較後來的時候,才鐵了心去過幾次社團的聚會。社團的成員組成通常還是以男同志居多。當晚的安排一般是社團聚會後,一夥人便朝酒館(pub)出發,算是英國非常普遍的社交模式(註)。到了酒館後,大家便聚在一起喝酒跳舞聊天。等大家盡興從酒館打道回府的時候,通常都已經過了午夜十二點。雖然身在群體之中的感覺很不錯,社團的朋友們都算友善,但我因為不勝酒力,又不愛熬夜,加上當時住的地方離市區也不算近,因此我的同志社團經驗,在還來不及談不上有任何實質收穫時,就已經悄悄劃下了句點。

不過,我身邊有另一位台灣女同志朋友,她就是因為在第一年來到英國的時候,就立刻參加了學校的社團。不僅每次聚會必到,同時社團舉辦一些額外的活動時,例如包車到其他城市的同志酒館,或與其他學校同志社團的聯誼活動,她也是無役不與。因此,她後來不僅和好幾位的英國男同志成了好友,也結識了她目前的女友。所以,參加學校同志社團的經驗真是因人而異。但若要在學校社團裡如魚得水,前提是第一你得先不討厭喝酒。第二你可以忍受偶爾熬夜。第三則是你得採取主動態度,以融入群體。因為英國人雖然有禮、友善,但是你若不主動與他們交談、開啟對話,他們一般也不會特別對亞洲人(或華人)感興趣,進而注意到你的存在,所以此時你的主動性就成為是否為自己開啟友誼的關鍵。

在英國想要瞭解女同志文化,另一個直接的方式,就是透過女同志的主要消費場所,包括女同志酒館/吧、舞廳和咖啡館(pub/bar, club or cafŽé)。通常到這些地方,看見的都是三、五成群的朋友,比較少見到單槍匹馬的人,但並不是沒有。如果是到女同志酒館/吧或舞廳,特別是晚上,要有充足心理準備「迎戰」從四面八方傳過來的打量眼神,那種感覺就像是,就算妳背後沒有長眼晴,妳也能很明顯的感受到打從一進門後所投射過來的密集「注目」。雖然在過程中,我也會忍不住「不經意」地觀察身邊形形色色的女同志們,但是因為整體來說,亞洲人面孔還是只佔很少的比例,所以也就難免顯得特別醒目。

在舞池時,如果妳生性比較害羞,可能得試著放開點。因為我在英國曾經遇到過比較主動的英國女同志們,跳著跳著就會從前或後貼近,跟著妳擺動。我第一次在舞廳遇到這種狀況時,不僅愣了一下,還全身僵直外加尷尬,但是後來轉念一想,既然都到了舞廳,何不試著讓自己身心解放一下呢?「撩」下去的感受其實還滿特別的,像是打破了自己暗藏的某些邊框,在不經意中重新認識自己。

Photo by Lois
Photo by Lois

尚未出國以前,我已經認知到關於女同志認同間的差異(例如城鄉之間)。但是直到出國後,特別是有機會遇到來自不同地區/國家的女同志們,我慢慢發現身上的認同標籤越來越多。現在,我理解的是,我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女同志,我還是台灣女同志、華人女同志和亞洲女同志。換句話說,認同的議題已經脫離僅僅自身的範疇,而在不同的脈絡下,能夠產生不同的解讀。能有機會試著從層層的認同迴路中 (西方vs.東方;歐洲vs.亞洲;非華人vs.華人;華人vs.台灣),重新看待自己的同志認同,也是留學生活能夠帶來的一大收穫。

除了學校社團和固定的消費場所之外,在英國留學也有其他不少的女同志資源,例如網路社群(gaydargirls.com)、女同志指南網站(gingerbeer.co.uk)、雜誌(DIVA),還有女同志的電視影集(Tipping the VelvetFingersmithSugar Rush)等等。如果學校是在比較大的城市,除了參加學校同志社團外,通常透過網路搜尋應該都還能夠找到當地不同性質的女同志社群。另外,英國夏季是各大城市舉辦同志嘉年華會及同志大遊行的旺季(約五至八月)。如果有機會去各城市參加該活動,也可以順道到當地的「同志村」(gay village)去體驗,也算是藉此進一步瞭解英國各地不同的同志文化。

如此說來,女同志們到英國留學,的確可以透過主動參與許多形形色色的同志社團及活動,使自己的認同不致枯萎,而且還能擁有豐富多采的生活。但是,在留學的過程中,我總還是覺得少了些什麼。也許是就算參與英國當地的團體或活動,因為對英國社會的瞭解尚淺,所以還是無法馬上跨越之間的文化隔閡。於是,決定自己舉辦華人拉子聚會的構想和行動,也就漸漸萌芽了。

壯志未酬?倫敦華人拉子聚會始末

二○○九年初,我和我的伴侶在倫敦,總共舉辦過三次小型的華人拉子聚會,可說是非常難得的經驗。這個念頭的出現,其實只是在一次很隨興的閒談中,因為兩人都感嘆在英國都沒有比較親近的女同志朋友,所以便一時興起想說:我們何不來拋磚引玉,自己辦個女同志的聚會呢?這樣一來,除了自己能夠認識新朋友外,也可以提供其他女同志認識新朋友的機會,可不是美事一樁?

但是因為我們兩人都不曾在這種情境下(人在國外,還得同時兼顧學業)辦過類似的活動,所以直到真正開始籌劃聚會的時候,就發現有一連串的細節需要事先考慮。包括號召的對象是僅止台、港、中的女同志朋友們呢?還是要擴展到所有的華人女同志?或是只要是亞洲女同志都歡迎?要透過什麼樣管道發佈訊息?在哪個城市、地點舉辦?如何號召女同志朋友們參加聚會?聚會該如何進行,才能夠創造輕鬆的氣氛,又能增進彼此瞭解?最後,因為考慮語言的因素,所以決定先以華人女同志為對象,主要透過Hello UK留學網站,及台灣、中國的女同志網站發佈聚會消息,聚會地點選擇在倫敦。

為了號召女同志們參加聚會,一開始的構想是,希望這個聚會活動能夠同時結合瞭解英國的女同志空間及文化,所以希望每次的聚會能夠安排在不同的同志空間。後來證明,雖然這是一個有趣的點子,但是卻增加了舉辦、參加聚會的困難度。對於我們來說,每次聚會前必須要先蒐集相關資訊,以便選定場地、聯繫/統計聚會人數、預訂場地及提供交通資訊。更困難的部分在於,考慮交通及安全因素,所以聚會是安排在週末下午,但是有許多的同志空間是晚間五、六或七點才開始營業。所以當初為了選定不同場地這件事,聚會前我和我的女友都大傷腦筋。

雖說至目前為止,總共只舉辦過三次的華人女同志聚會,但是成果還是挺令人振奮的。第一次參加的人數約十二、三位,第二次則是超過二十位朋友出席,第三次聚會時,因為正逢英國的復活節假期,因此出席人數並不如前二次踴躍。而參與這三次聚會的朋友,除了有同樣是台灣的留學女同志外(遠從英國不同城市特地來倫敦參加聚會),還有中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拉子朋友。

在這三次的聚會中,其實大家就是很輕鬆地交換各自在英國留學/生活的經驗,來參與的朋友有很大的自主性。因此曾經聊過彼此探索認同的經驗、(未)出櫃的過程以及同志經驗交換等等話題不一。第二次的聚會尤其成功,當時來參加的一位新加坡的女同志便非常驚訝地說,她沒想像過能夠在倫敦同時看到這麼多的華人女同志。當天下午聚會完後,大家還意猶未盡地相約晚餐,飯後則繼續續攤去了兩個在倫敦蘇活區著名的同志酒吧。

遺憾的是,後來因為遷居以及學業漸趨繁重,沒有辦法延續舉辦聚會。但是,透過這幾次聚會的經驗,我想在英國成立華人女同志社群是不無可能的。因為,僅僅是透過幾個少數網站的消息發佈,就能夠號召到不少在英國各地留學的女同志們同聚一堂,由此可見,女同志們本身擁有很大的能動性,同時也反應出許多女同志在留學過程中,希望能在異鄉認識其他女同志朋友們的現實需求。

有趣的是,這三次倫敦華人拉子聚會,還帶來一些料想不到的後續效應。包括後來在英國留學生的網站上,也看到在英國的台灣男同志們,效法我們的構想,也號召在英國其他城市舉辦類似的活動。同時,也陸陸續續接到一些初到英國留學的女同志朋友們,因為在網路上看到之前活動公告,而主動來信聯絡,表達希望參加下次聚會的意願。

在英國舉辦華人拉子聚會,算是壯志未酬的初嘗試。用文字留下這個記錄,只是想藉此與其他女同志朋友們分享經驗,如果你在留學期間也希望認識其他的女同志朋友們,何不另闢途徑或主動登高一呼?如此一來,不僅為自己也能為其他女同志朋友們開創新的空間,讓彼此的留學生活有不同的體驗和收穫。

最後我想說

到國外留學,因為語言、文化的差異,以及學業的壓力,想要同時經營自己的同志認同,其實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如果你在台灣有親近的女同志朋友們,請好好的與大家保持聯絡,成為彼此堅強的支持後盾。

如果你有認識的女同志朋友們也在英國留學,甚至是在其他歐洲國家留學,可以透過假期的時候互相拜訪,一來可以聯絡感情,二來可以遊歷各方,三來則是可以交換各地/國女同志文化觀察心得。

最後,如果你希望在留學的生涯中,能夠順利融入英國當地的同志社群。請試著拋開心中裹足不前的種種疑慮,在留學生涯「一開始」的時候就多接觸各方資訊及參與社團活動。雖然剛開始的時候,因為語言、文化的差異,也許你會覺得非常格格不入、無法進入狀況、想打退堂鼓,但是只要你繼續嘗試,多堅持一下,就會有撥雲見日的可能。

註:「去酒館來一杯吧!」(Go down to the pub and have a pint)是英國重要的社交文化,在一般人們的生活中佔有極大的重要性。舉凡一天工作結束時、慶祝論文口試通過時、研討會結束時、要找地方聊天時等等,反正最後一定會落腳在酒館就對了。

【關於Lois】
二○○六年夏前往英國留學,至今仍滯英未歸。喜歡探索新鮮事物,因而厭倦一成不變。不勝酒力,三餐定時,肚子餓和睡不飽時會非常生氣。常常對許多事物感到疑惑,所以還在繼續尋找人生的意義。現在手邊正在讀的書叫《如何閱讀一本書》。

(本文轉載自《台灣女生留學手記Ⅱ》p.107-117,感謝作者與玉山社授權)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One Comment

  • Filis

    好羨慕英國有這麼開放和和善的性別環境

    台灣真的還有很多需要努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