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肆虐下,婉如互助系統持續撐住二度就業女性

by 王百芳

2021 年 5 月 15 日,台灣疫情宣布 COVID-19 三級警戒,連帶的影響各行各業。婉如基金會的服務方案,大多屬於居家式的照顧工作,也首當其衝。

婉如互助系統,讓二度就業的女性在疫情嚴峻下,仍然穩定生活。彭婉如基金會提供

疫情衝擊大,但長久的服務也有韌性

根據基金會疫情期間的統計,「家事服務」的停班狀況,以雙北地區最嚴重達到 48%,將近一半的使用者暫時停止使用服務。受疫情影響較小的南部地區,平均也有約 20% 的停班率。

家事服務工作者,以負擔家計的中高齡二度就業婦女為主要族群,更有不少是單親、經濟弱勢、新住民,卻面臨停工與薪水驟減的衝擊。

惠珍(化名)就是這波疫情的受災戶。家管員這份工作,幫助單親的她度過最艱困的時期。目前 64 歲的惠珍,孩子已經獨立了,她持續服務 3 個家庭,每月收入三萬多元,最久的長達 16 年。而在疫情期間,服務全部停擺,但這並不代表收入歸零,在停班期間,惠珍的兩位使用者,仍然分別給付全額,以及三分之一的薪資,這讓惠珍維持了原本 40% 的薪資水準,加上政府一萬塊的紓困金,以及過去 10 多年來穩定就業所存的私房錢,她表示可以撐到半年以上。

簽訂三方契約,建立互助合作關係

要如何解釋使用者「停止服務,卻仍給付薪資」的行為?可從彭婉如基金會的協助婦女就業的機制,看出端倪。

彭婉如基金會協助二度就業婦女邁入職場之際,運用「陪同媒合」建立使用者對二度就業婦女的信任。媒合過程中基金會透過「三方簽立共同契約」,確保雙方的權益。這不是一份尋常的契約,因為契約主旨不斷強調此服務「不是商品,是有公益性質的服務」,並重複出現 19 次「平等、關愛、合作、助人」的互助概念。協議書更明白的寫到,若因使用者因素而停止服務次數超過一定比例時,該月需支付家管員三分之一的費用,以維持其生活所需,因為這份收入是用以養家活口的救命錢。惠珍說,協議書此一條款,在這個關鍵時刻真的有保障到她。

彭婉如基金會4,000多名賴以為生的家事管理員齊聚一堂。彭婉如基金會提供

多項緊急措施,協助家管員度過疫情難關

此外,基金會運用嬌生公司的一筆基金,提供經濟困難的人最高三萬元的貸款。育凡(化名)就申請了這個貸款。56 歲單親的她,有兩個剛畢業的小孩,以及一個身心障礙的孩子。作為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她一周工作六天,服務 14 個使用者,月收入達五萬五千多元。三級警戒令後,13 個使用者全部喊暫停,收入驟降成六千元。這讓她想起 10 多年前先生驟逝,留下三個孩子要養的窘迫,但她已經不像當時那麼驚慌了。

育凡說:「十幾年來,工作一直都很穩定,我的使用者很疼我,之後一定會慢慢回來,我也相信基金會會持續幫我排工作。」督導協助育凡申請到兩萬元的嬌生貸款,再加上政府的一萬元紓困金,因疫情失業的兒子,也努力勤跑外送,一家四口安全的度過了疫情停工的時期。

2021 年三級警戒尾聲,基金會訂出 12 項防疫守則,除了對家管員、居家陪伴員、坐月子人員進行訓練與宣導,也透過簡訊傳達給服務使用者,希望藉由自身的公信力,強化使用者與提供者的安全感,以加快復工的速度。果然如育凡所相信的,7 月底三級警戒剛解除後一個月,只剩下一個使用者還沒復工。「我遇到的使用者是好人,不是想壓榨、把你當作隨叫隨到的人。他們真的關心這份收入一旦沒有了,會影響到你的生活。」婉如互助系統的友善合作關係,在疫情的衝擊下並沒有消失。

這場疫情就像一個考試,看 20 多年來基金會堅持居家式服務是「福利服務」而非「商品」、是「互助」而非「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理想,能否經得起考驗。回首2021大疫之年,幸好這套架構還是撐住了在互助系統工作的 4,255 位婦女。

(作者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研發專員,本文節錄自自《相遇婉如照顧網2020~2021》年刊,原標題「疫情下的婉如家事服務工作」)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