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合樸!

by 馮小非

2384

從去年的10月份開始,我和東籬農園的園主孟凱,以及研究社區的陶老師(編註:陶蕃瀛,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副教授),以及陶老師的學生婕穎(編註:社區工作者許婕穎),還有去日本參加 MOA食農研習時認識的美雲姐(編註:植物保護基金會秘書李美雲),湊在一起,原本只是想單純的作個農民市集,就像美濃的朋友那樣,把生產者聚起來,有機會和更多的消費者面對面,希望這可以對有機栽培的農民有所幫助。

過了半年,原本的想法慢慢變化,從「農民市集」衍生成「合樸農學市集」,這一路來有好些變化,就從自己的整理,作點簡單的回顧吧。

合樸工作者的組合

在這幾個人當中,我算是以農友的身份來加入的,在做溪底遙學習農園的過程中,很深刻的感受到,讓消費者理解有機生產的辛苦與收穫,是農友必須努力的工作。一直都這麼想,卻一直沒辦法具體的做點什麼,作為一個單獨的農友,好像只能勉強把農務打理好,其他的議題明知很重要,還是顧不到。

陶老師和溪底遙的淵源很久,地震以來,他一向十分關注社區產業的變化,我們也討論過,怎麼在產銷連結這議題上作點事情,讓更多的農友可以走得順暢一些。直到東籬農園的孟凱邀請我坐在東籬的草地旁,說他真的想要推動這件事情,合樸才有了最初始的一點開端。

孟凱說,就一起來作個「農民市集」吧,東籬有很大的草地,甚至還有沒開墾的田地,都可以善加利用,讓農民生產的作物,在此和消費者互動。於是他提議,來找個專職的工作者,才好推動這件事情。

於是我想起曾在中寮工作的婕穎,她是陶老師的學生,也覺得這件事情應該要請老師來參與,所以我們這幾個人就兜在一起,開始構想一個正式的農民市集,甚至是每週舉行的,還認真的估算營業額,評估可能的交易量,思考對農民真的有幫助,而合樸又怎麼維持下去。

從「農民市集」到「農學市集」

這過程中,植保基金會的秘書美雲姐,還有主婦聯盟的俊英(編註:邱俊英,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台中分社經理),都給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大家都擔心,如果每週進行一次,怕農友的時間不夠,也怕產物因季節變化而接替不上。孟凱曾經提過一些有趣的構想,例如農友們不是以個別的攤位來組合,而是幾個農友就組成一個類似於「三合院」的概念,是以一個團隊的方式來互相幫助,每個三合院中的農民販售的產物皆不相同,也才不會有競爭比較的問題。

這些都是很好的構想,但是在婕穎四處訪談的過程中,的確遇到一些困擾,有機農民的工作量實在很大,在農忙時期,要每週出門實在有困難,農閒又沒產物,所以要一週一次的確有困難,而更重要的是,當我們一直把焦點放在「農民市集」的經營議題時,便忽略了原本想營造的「產銷連結」,陶老師提醒著,「社群」的建立是這個行動中很重要的事情,也必須要好好思索。

這個提醒讓我們重新檢視方向,而在討論名字的時候,陶老師提出了「農學市集」的概念,不只是市集,還要有學習,讓生產者與生活者互相學習,透過課程、講座、市集,一起來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因為這樣才能回歸作這件事情的初心──營造適切的社會關係。

邀請老師,設計logo,討論空間

時間就在這些討論中過去,我們過了新曆年,告別了農曆年,每個人都一邊忙著原本的工作,一邊進行新的事物,婕穎拜訪農友、整理文件紀錄,陶老師提供社區的觀點,孟凱支持合樸的運作,大家一起構思適當的課程內容與師資……,在春天還停留在樹梢時,我們終於對合樸該做些什麼事情,有了明確的構想,接著便學習春風輕快的流動,加緊做事的腳步。

3月初,課程和師資敲定了,偉林從高麗菜發展成可愛的小綠人logo也出現了,接著便是美術編輯排版,部落格設置….,甚至奢侈的討論起空間整理,東籬農園的微雨二樓,請了姜樂靜建築師和小胖設計師來發想,要改成能上學、煮飯、作實驗,還可以休憩的社團辦公室,這一連串的變化,讓合樸越來越確立,她即將是一個新的生命體,將跨出自己的軌道和步伐。

3月22日,合樸的DM印好了,對我來說,這像是合樸的誕生日,對外宣告她的存在。我去裝訂廠把DM載回來,好像是為了慶祝孩子誕生準備的禮物,要分送給好多好多的人。

農友對合樸的祝福

這段期間,多虧了溪底遙的同事體諒,讓我多花時間在合樸身上,這陣子的溪底遙也有很多事情,找機會再和大家分享,總之,作為一個農友,我真的很高興有了合樸這樣的組織,溪底遙5月後就有新鮮的鳳梨,到時候可以帶來這裡,順著季節的龍眼、柳丁,還有其他農友的新鮮疏果,加上老師們帶來的精彩講座,這些萌發的新鮮,很像最近的柳丁園,積極的展開生命變化。

合樸要開始了,這裡聚集了對美好事物的好多想像,還有對人的諸多期盼,渴望善意的相處,互相扶持的社會關連。作為一個農事單位,我們會負責把新鮮的季節滋味帶來,期望在這裡和更多朋友相遇,分享栽種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品嚐豐收的美好。

加油吧,合樸!

(作者為合樸農學市集發起人之一,溪底遙學習農園行政人員)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