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的第一步是去看見創傷~訪趙為談設計專業訴說性暴力故事

by 郭婉珣

訪談如下

現/現代婦女教育基金  為/趙為

現:願意接受現代婦女基金會邀請,以設計專長投入性暴力預防倡議的起心動念?

為:因緣際會在2018年,參與了就讀的學校和現代婦女基金會在國際丹寧日的合作,丹寧日是真實故事才產生的,呼籲性暴力防治、消除迷思的日子,那時候我在服裝設計系,我們辦了一場丹寧服裝秀,我很喜歡基金會嘗試用新的方式去呈現議題給大眾,我也一直會去思考怎麼用藝術和設計的力量去表達複雜的、沉重的議題,所以就樂意的接受邀請了。

吳可煕。畫面設計:趙為。攝影:蘇益良。現代婦女基金會提供

性暴力主視覺核心是呈現「隱形的日常困境」

現:這次主視覺的畫面設計是怎麼構成的?想傳遞的意涵是什麼呢?

為:台灣每年大約有一萬多件性侵害案件被通報,但是我相信有很高的案件黑數,因為大家還是會有性暴力迷思,你可能覺得自己是出自善意,但也可能對倖存者來說是責備,像是「你怎麼單獨去喝?」、「你怎麼沒保護自己?」還有性騷擾、性侵害新聞底下的留言,經常會出現「影片求上車」、「過這麼久才說是想要錢吧?」這種質疑和迷思,就是倖存者求助的阻礙。

所以主視覺的核心是兩組用日常用品堆疊的裝置藝術,去呈現「隱形的日常困境」,兩組裝置藝術都是長210公分、寬150公分,實踐大學建築系的同學們幫忙組裝和漆上黑與白兩種顏色,堆疊的物品就消融在同色的畫面中,用日常用品堆疊是想傳遞性侵害議題難以被述說、聆聽與承接的情況,性暴力帶來的創傷就隱沒在習以為常的生活裡。

現:裝置藝術分別是一黑一白,想傳遞的訊息不同嗎?

為:白色的裝置名稱是「無助」,使用的日常物件都是公共場合會看見的東西,像是三角錐、電腦鍵盤、救生圈。倖存者在遭遇性暴力後,他所面對的是不理解創傷和有很多迷思、歧視的社會,那就是外界二度傷害造成無法逃脫的困境,所以他說出口、他求助,卻換來更多的無助。

黑色的裝置名稱是「夢魘」,使用的日常物件就是比較私領域的,更靠近生活的,會在家裡出現的東西,像是床板、書櫃、椅子,要講的是性暴力事件發生後的身心狀態。那個求助困境,可能是說不出口的羞恥感,或是身邊親友的責備、擔心家醜外揚,甚至是加害者長時間的持續傷害。

兩個裝置都是用日常物件堆疊出來,那些本來有顏色的椅子、櫃子,他們都變成同一個顏色,就好像不存在一樣,其實也有很多人會驚訝台灣的性侵案件這麼多,你不知道不代表它不存在,那些當事者求助的聲音之所以消失,就是因為社會有很多迷思,你開口求助還會承受更多惡意,他就不敢說也不知道可以怎麼說,我們請兩位倡議大使安心亞、吳可熙置身在裝置藝術中拍攝平面,去演繹那個無法逃脫的畫面,如果社會大眾越能夠理解創傷,那當事者也比較能夠放心的求助和復原。用設計說故事的優點的就是能夠化繁為簡,將一個完整的故事凝結在一個畫面之中。

設計連結不同領域、族群,把複雜的東西串接起來

現:你覺得「設計」是什麼?

為:我覺得設計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設計,這種行動、過程、產出,是對社會正在發生或經歷的事情去反思並提問,呈現的方式可能是海報、展覽、平面視覺……等,從藝術史去看也能夠發現設計師、藝術家用設計和創作,呈現當時候的社會議題。

設計可以連結不同領域、族群,我們能因為設計這個行動共同產出,它是一個很好的媒介,把複雜的東西、不一樣的想法串接起來。所以不同領域的人都能夠藉由「設計」去帶來改變,就像社會議題可以經由設計讓複雜難懂的觀點具象化,它可以充滿期待,讓我們有貼近美好未來的可能。

現:你運用自身所學的專業參與進性暴力預防倡議的感受是什麼呢?

為:說實在的,當初在讀設計的時候,沒有想過自己會是一個做社會議題有關的設計師,真的接觸之後,就發現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有很多社會議題等待被解決或是需要提出來討論,也有看見越來越多設計師、藝術家,運用「設計」去投入到不同議題的訊息傳遞上。但因為性暴力議題比較少看到有設計師在做,就覺得需要有人為這個議題嘗試看看,很深的感受就是我實際參與和行動之後,有一種我能夠帶來影響,去號召更多設計師、更多人來關注這個議題的感覺,是一種作為一名設計師的社會責任吧!我就會開始思考,自己、設計和社會的關係,我產出的東西想要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安心亞。畫面設計:趙為。攝影:蘇益良。現代婦女基金會提供

打破海報設計的刻板想像,消除完美被害人的想像

現:這次的裝置藝術和主視覺拍攝,和你過去的創作和作品有什麼不同嗎?

為:風格吧!但是不同時期的創作其實都會不一樣。不過因為我接觸設計相關的學習是從劇場藝術、服裝設計到多媒體傳達設計,此時此刻,可能以後會不一樣,但此時此刻我覺得設計是同一件事情,劇場、服裝、媒體傳達都是試圖產出、敘事、帶來影響。

現:聊聊你對於性暴力預防倡議的觀點與期待?

為:我希望能夠靠設計的力量去突破,讓議題更貼近生活,過往的倡議海報好像有個框架,要有一個人呈現受害者創傷的樣子,那感覺也很像在說教,不是邀請大家展開對議題的討論,而且去呈現受害和創傷的樣子,也可能加深大家的迷思,即便畫面很明確,但我想打破這種刻板想像,去消除完美被害人的想像。

現:分享你面對生命中遭遇的困境或創傷的復原方法。

為:復原的第一步是正視它,去看見創傷,接下來……我也還在找尋答案,我想「找尋」也是復原的過程。

:你會如何形容,復原創傷或困境的艱辛與收穫?

為:我覺得有點像在玩單機遊戲,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經歷甚麼,只有你能破關,你要相信自己可以破關。你可能在復原的過程中找到一些朋友,他們的支持或是相同經歷的人就像解法秘方,你會知道自己不孤單,會有安心感,覺得其實破關不會很難。

每個人就像植物一樣,都有不同的復原方法和步調

現:這次主視覺也有拍攝一組植物系列的平面,聊聊你選擇植物的原因?

為:我想傳遞復原和生命力,有些植物修剪過後,再次照顧就能成長茁壯,有些植物冬天就像枯萎一樣,可是當環境恢復,它不會因為少了一片葉子就不是那株植物,它依然完整,它沒有壞掉,就像創傷之後,你能夠再長回自己,你依然是完整的,你不是壞掉的。

植物有不同的屬性,這是一件合理而且不會有人覺得奇怪的事實,人也是,悲傷是合理的並不奇怪,不要對自己太苛刻,就允許自己悲傷,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復原方法和步調。

現:聊聊你最喜歡的植物?

為:我喜歡沉香樹,沉香是屬於瑞香科的樹木,在受到傷害之後,傷口會和入侵的真菌發生變異,凝結清甜香味的油脂在木材內,那就是所謂的沉香。我覺得沉香就像是創傷療癒,你會經歷很多辛苦,但你會復原的。

現:用一段話,會想和正在困境或是創傷中的朋友說什麼呢?

為:在復原的這條路上你不孤單,有人也正在經歷相同的事情,我有時候也會覺得孤單,如果我們都有孤單,那這份孤單其實就沒這麼孤單了,請相信自己。

(本文由現代婦女基金會提供,轉載自《展心復原計畫特刊》,原標題「我想,『找尋』也是復原的過程」。小標由網氏所編輯)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