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殘酷而溫柔的閱讀寓言
by 黃婷儀
電影《為愛朗讀》以少年麥克的觀點為主敘述者,依時間點先後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15歲的麥克偶然病倒路邊,獲過路的電車售票員漢娜好心幫助,行止粗 野不馴的她與麥克發展出一段忘年戀情。始自肉體的激情,漢娜要求麥克在做愛之前為她朗讀,麥克朗讀希臘作家荷馬《奧德賽》(Odessy)、俄國作家契珂 夫《帶狗的女人》(The Lady with the little dog)、德國劇作家萊辛……等文學名著給她聽,兩人漸漸生出彼此依戀的愛情。漢娜得到一個工作升遷機會,卻心情複雜,在一次和麥克爭吵後不告而別,麥克 對此一直心懷罪疚。
第二個時間點。進入大學修讀法律的麥克,參加二次大戰後納粹戰犯的始判法庭,赫然發現漢娜名列被告席,與其他五個女人一起被控於波蘭奧斯維茲集中營協助處 死犯人,並坐視300位猶太婦女被燒死於起火的教堂內,而被控謀殺罪。隨著劇情進展,麥克發現漢娜隱藏已久的秘密……面對昔日的感情、法律正義與殘酷歷史 之間的天人交戰,麥克不敢與漢娜相認,漢娜認罪且被判處終生監禁。
第三部分,成年的麥克步入婚姻後,仍始終無法忘懷獄中的漢娜。他無法親自面對漢娜,翻出年輕時讀的文學名著,朗讀並錄音寄給漢娜。獄中鬱悶的漢娜收到錄音 帶非常欣喜,就著錄音帶在獄中自學閱讀,與麥克簡短通信。過了數年,漢娜年華老去之際提前獲釋,獄中人員通知麥克協助安置在德國舉目無親友的漢娜。出獄前 夕,漢娜和麥克終於見面,然而安娜最後卻選擇了永遠的逃避……
本片改編自德國作家徐林克的作品《The Reader(我願意為妳朗讀)》,對於生命中的愛、秘密、記憶與憐憫有深刻的描寫。徐林克出身法律世家,自小對文學有濃厚興趣,依從家人期望進入法界工 作。《The Reader》中公眾審判二戰中納粹的罪行,是作者成長過程中親身經歷的時代背景。片中細緻的情理法辯證,也和其法庭見聞與人性觀察密切相關。
男主角少年麥克的文學老師對西方文學的闡述點出全片的基調:「故事中角色的特質,可以由人物所隱藏的秘密來定義……這些秘密各有不同,有時是因為偏執,有 時是因為善意。他們下定決心保守秘密……」漢娜隱藏自己是文盲的事實,是偏執,也是對「無知」的恐懼。漢娜在審判法庭上堅持自己的行為是「固忠職守」,而 非「蓄意殺人」,同時激怒了法官和其他被告。我們無從得知是否因為她的教育與知識程度低落,以致於她無法分辨道德良知和工作責任之間的價值與輕重。事實 上,自古以來如盧梭、康德、邊沁、尼采等法(哲)學家等對於法律和道德之間的關係本來就辯證不休、各有看法,何況是目不識丁的漢娜?
漢娜雖被法律所審判,然而她自己卻不了解、也無從認同法律體系欲加之於她的罪名。也許由於自身的不足,漢娜視「閱讀」為其生命的救贖和價值體現。片中漢娜在獄中反覆聆聽麥克寄來的錄音帶,一字一字對照書本上的單字學習如何閱讀,一般人看來極為簡單的單字”the”,之於漢娜卻是那麼艱難而珍貴,這一幕顯示出極為動人的力量。
片末,麥克順從漢娜的遺願欲將她生前僅有的積蓄交給猶太受害者的女兒,麥克最後決定捐贈給鼓勵閱讀的機構。漢娜大半生未能享有知識,身處社會底層,甚至被隨時而變的法律體系所評價、加罪。以她之名挹注閱讀,肉體逝而精神生,這是人間殘酷卻溫柔的一則寓言。
(作者為女書店企畫,本文同時發表於網讀/罔讀網路讀書會)
2 Comments
k
http://blog.chinatimes.com/tess555/archive/2009/03/11/383901.html
告別 或許 還是擁抱…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4+112010011500403,00.html
柯蓉
最後逼漢那走不下去的是,當最後一次見面時,漢那想要擁抱,而那男的卻迴避,並且以冷淡公式化的口吻說話,漢那的自卑感油然而生,她不知道那男的為她準備好一切,最後壓垮漢那的是"愛",她在獄中這麼多年,為什麼沒有自殺?而卻在她可以獲得自由時,選擇自殺,我想是人性中有個最支持自己在最艱困時活下來的力量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