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個人去布拉格

by 林意雪

作者:巴福米爾.爾瑞哈
出版:時報文化公司

布拉格是個令人難忘的城市,去過的人會一直想再回到那裏 ,重溫某一個舊景。即使拜訪布拉格的季節是在夏天,一個人潮 不斷湧入、到處都是拿著相機的外國人這樣的觀光旺季,布拉格 仍舊具有難以抗拒的魅力。或許是它那座有名的查理大帝橋,或 許是舊皇宮,或許是那間牆上畫有三隻鴕鳥的小酒館……不管是 哪一個,現在對我來說,重回布拉格的理由多了一項,尋找「我 一個人去布拉格」的男孩足跡。

每個看故事書的人都知道故事大多是虛構的,故事之所以給 人真實的感覺,多半是因為它帶有一些現實中能得到印證的情節 、景物或是事件。在閱讀「我一個人去布拉格」的時候,我在那 其中也歷經這種似幻似真的感覺。書中所提到的火車(包廂式六 人座的)、國家劇院、十二門徒鐘……都是到過布拉格的人所熟 悉的景物。於是,在閱讀的同時,我便開始懷疑這是不是一個真 有其人其事的故事了。

「我一個人去布拉格」講的是一個小男孩比泰,小學一年級 ,因為學校放假一個禮拜,爸媽又要上班,沒人可以照顧他,因 此,他得一個人坐火車到布拉格的阿姨家中渡過這一個禮拜。坐 火車的過程,以及一個星期當中阿姨帶著他到處走走逛逛的經歷 ,便是這本書的全部。內容聽起來極為平淡,但是卻是一本讓人一直想再看下去的書。

這是我想討論的重點:它的特色究竟何在?感覺很真實,這 是整本書吸引我的第一處,很大部份的原因當然是,我到過布拉 格。但對一個並非生長在當地的孩子來說,布拉格是一個何其遙 遠的城市,他們能認同這樣的故事嗎?這樣想的話似乎是多慮了 ,因為這個故事裏依舊會有他們所熟悉的事物:「一個人」去做某一件令自己有點害怕,有點遲疑,卻又不得不去做的第一次嘗 試時的感受,在這本書中可以完整地看到這種心境的面貌。比泰 第一次排隊去買票,一個人走進月台,坐上火車,看著自己的村 子消失在視線之外,第一次要自己一個人面對面地、與從不同車站上車的人談話對應……。

我們之中有許多人已經不記得自己在孩童時代、面對第一次 單獨做一件事時,心中的期待或是害怕了。比泰到布拉格的故事 ,是這樣在喚起我們的記憶,讓我們想起我們做孩子的當兒,是 怎麼樣想到一些方法來應對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事物。第二樣吸引 人的地方,是作者很多巧妙細微的安排。比如說,我們從比泰踏 上火車開始,一直沒有感覺到他有什麼害怕的情緒。可是當比泰 獨自拖著身影走下月台、突然發現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的時候 ,他終於感覺害怕了。

一開始的時候,比泰難道不知道什麼叫做害怕嗎?

媽媽對比泰說:「比泰,你不會迷路嗎?」

「迷路是什麼,我不知道呀!」

比泰真的不曉得,小孩子坐火車迷路,是怎麼一回事。

正因為不知道什麼是迷路以及其後果的嚴重性,所以根本不 會感到害怕,畢竟人要有預知後果的能力,才有能力判斷自己是 否會感到害怕。但即使如此,比泰的年紀也不算太小,他已經大 到足以知道,他還是必須儘量避免錯誤的產生,所以他認真地找 到月台(從最多人潮的月台來判斷,因為去布拉格的人總是最多 )、也不敢在火車上睡覺(「我要去布拉格,我怕我會睡過頭」)。

另外一個例子是:比泰排隊買票,售票員是自己的媽媽…… 。像這樣在小地方裏安排的趣味,便使得整本書充滿了耐人尋味 的氣息。我最喜歡的是這一段:阿姨要去叫計程車,她要比泰站 在梯子旁邊不要亂跑,可是後來工人卻把梯子搬走了,比泰只好 緊緊地跟在梯子旁邊…。

書當中所使用的「比泰」觀點,也是相當有趣的一樣寫作手 法。試讀下面這一段:

……比泰還會寫字,只是,沒有人看得懂他在寫什麼。只有 比泰才看得懂那些字。他覺得,每次都是因為他的筆不肯聽話, 才會把字寫得怪怪的。……「阿姨,我本來不想哭的。可是,我 的眼睛裏面,突然跑出好多好多的水。」

這些話語,我們好像都從我們孩子的口中聽過類似的說法。 「我一個人去布拉格」之所以吸引人,成為好的兒童文學作品, 我相信有一大部份是作者這種彷若孩童的思考方式。這種味道, 刻意模仿出來時令人覺得造假、要起雞皮疙瘩,但是隨手自然拈 來時,便叫人像看到真的孩子一樣、天真得讓人會心一笑。還有 許許多多,包括這個阿姨、媽媽、剪票的車掌等等,都是一些溫 馨、值得探討的大人典範。

當然,比泰返家時坐的也是火車,不過,這趟旅程有什麼好 說的嗎?或許有,但比起第一次的經歷,第二次?我們都覺得可 以省略不說了。

(本文轉截自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會訊)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