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伴侶盟的安心成家方案

by 吳嘉苓

在Google 搜尋「成家」一詞,居首躍出的是內政部自2009年開始推動的「青年安心成家方案」。符合政府設想的家庭只有兩種:新婚夫妻,以及育有未成年子女的家戶。再考量其他有關收入等條件,這些家庭可以在購屋貸款以及租屋津貼獲得財務補助,這就是政府主打的「安心」策略。

伴侶盟「多元家庭成家徵文」的投稿者,大多屬於政府界定的「青年」世代(二十歲以上至四十歲以下),但是她/他們成家的方式,卻多不在政府關切的範圍。相護相守的拉子伴侶,相愛同居的異性戀男女,理念同好形成的群居社群,規劃著彩虹公寓的男同志,母系祖孫三代共組的照護共同體。這些徵文讓我們看見多樣的成家方式,有些是艱困中彼此扶持的刻骨銘心,有些是歡喜共度人生的幸福愛語。只是家庭組合的形式不對,再怎麼動人的故事,國家看不見,主流社會也不多推薦。還好有伴侶盟以及台灣性別權益團體力圖藉由徵文邀稿的形式,讓這些在政策方案、主流媒體以及統計調查(何時有過「女同志伴侶」這種選項?)遭到忽略或跳過的生命經驗,大聲傳唱。

houses in Guanajuato. Photo by beckycaplice

這些實實在在的多元家庭經驗,成為重要的基礎,協助我們設計顧及多元家庭的安心方案。首先,婦運與同運長久以來挑戰單一的家庭圖像,揚棄一夫一妻一對兒女的異性戀家庭做為家庭模範(台北市政府「助你好孕」宣傳海報就是這類笑意盈盈的一家四口)。許多研究調查逐漸去除我們的迷思,提醒我們看似社會最認可的家庭組合,卻並非親密關係的保證,例如虐兒的最高比例並非沒有親屬關係的保母,而是來自親生父母。更進一步地,成家徵文這些現身說法,更讓我們看見並非特定組合的家庭,才能甜蜜幸福。如果美國總統歐巴馬讓大家恍然大悟,原來青少女懷孕、隔代教養、移民婚姻所成長的小孩,如此頭好壯壯,台灣這些先行者打造出來的成家樣態,也一樣豐富了我們對於幸福成家的想像。

非典型家庭不只在文化上受貶抑,在資源分配也遭排擠,因此需要放大檢驗各種家庭制度。台大法律系教授陳昭如全面搜尋了各種法令制度安排,彰顯我們的社會如何設計以婚姻身份或血緣為主的親屬關係,做為取得資源的條件,從退休金、遺屬年金到職災給付,從社會服務、居留權到醫療權的取得,只有特定的親屬關係—特別是異性戀配偶—能夠依法獲得這些資源。即使在現實生活中最親密的伴侶,即使是那種海枯石爛、不棄不離的愛人,若沒有一紙異性戀婚姻證書,不能採用人工協助生殖科技來養兒育女,不能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字,也無法取得任何撫卹金。也是透過幾個婦女團體以及黃淑英立委的努力,才揭露了三十多個縣市鄉鎮的生育補助,限定了「具合法婚姻關係者」才有補助資格。看似這個社會鼓勵新生命的誕生,原來只有特定婚姻制度下的台灣之子才受青睞。魔鬼藏在細節裡,這些制度設計一點一滴建立了窄版的家庭制度,桎梏了許多安心成家的可能。

「成家徵文」的許多朋友,也提出她/他們所需要的支持與祝福,值得這個社會認真對待。她/他們想要一個讚許同性相愛的教會(同光教會堪為表率),擁抱非典型伴侶關係的家人(亞洲第一的同志父母團體已經成立),能呈現多元成家經驗的課本(教育部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綱正朝此發展),還有能夠支持成家的各種法律措施(伴侶盟的終極任務)。括弧內都有著各種組織的行動,顯見這些朋友的渴求,已經靠著各股集結的力量,逐漸從小徑發展成大道,力圖改寫「阻力最小的路」的腳本。新腳本要打破以形式等同幸福的化約論,發展寬闊視野的成家方案,以極大化各種社會成員的幸福。

伴侶盟推出的「成家方案」,觸角更廣,思慮更周全,更能讓人安心。期許更多群策群力,使得這種真正讓人安心的成家方案,具體落實。

(作者為台大社會學系副教授。本文選自《我的違章家庭:28個多元成家故事》第5-7頁)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