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推行兒童閱讀運動—從美、英、日的經驗談起 日本經驗
by 林武憲
我們的鄰國日本,其圖書報紙刊物的出版發行量居世界第一(按人口比例平均計算)。1960年時,一位兒童讀物作家發起「親子讀書運動」,要求父母每 天最少陪孩子看20分鐘的書,這個運動帶動了「家庭文庫」(家庭式圖書館)的發展,也扭轉了當時日本兒童把漫畫當成「主食」的情勢,最後成為一個社會的再 造運動。另外,由退休教師組成的「課題圖書評選會」以推荐好書、帶動學校讀書風氣為主旨,訂定圖書選擇標準,出版刊物,並定期舉辦「青少年讀書全國競 賽」,「讀後感繪畫比賽」、「讀後感明信片郵寄比賽」…等,對日本兒童讀物市場影響很大,造成兒童讀物的多樣化。1988年,一位千葉縣的老師發起「晨間 閱讀運動」,每天早上上課前,師生們利用10分鐘靜靜的看書,不寫心得,也不考試,輕鬆自在,沒有壓力和負擔,讓一天有個好的開始。有些學校的反應很好, 學生們甚至還主動要求延長閱讀時間!
日本文部省把西元2000年訂為「兒童閱讀年」,撥款資助民間團體舉辦為兒童說故事活動,撥款充實學校圖書,促成在上野公園內的「國際兒童圖書館」於今年5月啟用等。
日本的語文教育,很重視「讀書指導」,注重朗讀訓練,培養閱讀新聞雜誌的能力,使用工具書、利用圖書館、利用資訊的能力,注意養成讀書的興趣、習慣,有效率的讀書,感想文的指導等,非常實際。
至於我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也定今年為「兒童閱讀年」,舉辦臺灣兒童文學一百的評選活動,為兒童閱讀年提供本土的優良兒童文學作品,選出的書也請人撰寫閱讀指南,印成專書,可供選購兒童讀物參考。
教育部長曾志朗先生也努力推動「兒童閱讀運動」,他認為培養閱讀習慣,最好的方式是從親子著手,如果家長做不到,老師就要取代,盡到這個責任。這「從親子著手」的說法,讓人聯想到日本福音館書店會長松居直和美國柯林頓總統的呼籲。
松居直曾應邀來臺演講,提倡父母為孩子念圖畫書,台英社出版他的《幸福的種子》。他只要在家,一定天天為孩子念書,看著小孩的臉、表情來念,從孩子出 生後,念到孩子十歲大才停止。他說我們要用自己的聲音和話語來擁抱孩子,讓他們在溫暖生動的話語中成長。這比讓孩子自己看更有意義,因為親子之間情意可以 交流。他在演講的時候說,我們要怎樣使孩子愛上書呢?是從圖畫還是從文字開始呢?答案是從耳朵開始的(其實兒歌就是嬰幼兒用耳朵來讀的書」)。根據研究, 胎兒就有聽力,嬰兒的聽覺,在出生前已經發展完成,子宮中的胎兒,聽慣了母親的聲音,所以才四天大的嬰兒,就喜歡母親的語言了。母親為他念兒歌,跟他說 話,為他念書,就是在為兒童閱讀「播種」。
很多外國人有在睡前為孩子讀床邊故事的習慣,我們卻很少人這樣做。研究指出,四歲是兒童對書面語言最感興趣的年齡。一個孩子在幼稚園時的語音知覺能力 (敏感度),是他小學二年級閱讀能力最好的預測指標,因為書面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口語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兒童通過口頭語言而學會書面語言。為人父母者, 應該好好把握這培養孩子閱讀興趣、能力的關鍵期,如果大腦沒有在適當的時候受到刺激的話,有些東西就會永遠的消失了。一個人在10歲以前,要是沒有養成閱 讀習慣,以後要補救,就比較困難了。
(本文經作者同意,節錄自國家圖書館全國新書資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