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食品會安全嗎?
by 陳曼麗
最近兩年,台灣食品不安全事件頻傳,三聚氰胺、萊克多巴胺、塑化劑、毒澱粉、順丁烯二酸,在大統、頂新味全等大廠商食用油品事件達到最高潮。
由於食品議題不但影響國人「食不安心」的嘆息,甚至國外對台灣引以為傲的美味食品也存在大大的疑慮,新加坡對台灣出口的食品嚴加檢查,另有台灣業者到歐洲參加食品展,卻被其他國家質疑台灣食品不安全。這真是會動搖國本的大議題!今年(2013)5月底,行政院聯手立法院,很快地修正通過《食品衛生管理法》,期待能有效管理;但現在發現仍有不足,立法院12月會再一次修法。
政府在多方壓力下,衛生福利部於2013年11月30日主辦「全國食品安全會議」,馬總統和江宜樺院長都出席致詞,但致詞及宣示口號「食安有信心、消費真安心、黑心食品OUT!」結束後,都離開會場。
「2013全國食品安全會議」分別討論三個議題。第一議題「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的策略」,官方提出:建立跨部會整合及支援機制、加強管理資訊化─建立化學雲/食品雲、加速訂定食品法規標準及檢驗方法、強化食品製造工廠稽查能量。第二議題「加強業者自主管理」,官方提出:食品製造業者建立食品原料及產品自主管理制度、強化食品專業管理人員,監督食品製造內控機制。第三議題「消費者救濟」,官方提出:完善現行退換貨機制、建立有效賠償機制、追討違規廠商不當利得、設立食品衛生(或安全)保護基金。
在現場,與會者提供很多重要訊息,例如:考試院會增加食品技師人員考試,通過名額到1200人,以補人力不足;GMP標章將改為全廠全部產品認證;除了業者自主管理外,應有第三方簽證;食品業者應要知道食品危害影響深遠,因WTO認為塑化劑會影響孕婦、胎兒、精子、睪丸癌等,估計會影響到四代人。
站在關心食品的團體參與者,秉持著主婦聯盟的精神,在討論的過程,還是要提出民間的意見。針對政府規劃食品雲和化學雲,民間要求資訊應即時公開,同時食品雲/化學雲可以開放民間搜尋,可以相互勾稽。食品安全管理應該加強健康風險評估。有人提到政務官的責任像董事長,提出政策方向,如不行,則應該下台;而事務官是負責執行,就像總經理是要做績效管理;而我認為不論政務官還是事務官都在研擬政策及分配資源,其實都是每個人在其位都應該要接棒做好食品安全管理,以照顧國人健康。
另外,業者的部分,在業者自行管理的同時,應要有外部參與的機制,降低業者盲點發生。業者提供資訊,應該友善,使消費者易於了解。對於業者成立自律聯盟,推動類似GMP標章,應有退場及處罰機制,以免互相包庇。業者剩餘或過期或回收的食品,應揭露如何處置,這也是國際剩食的議題。對於業者自律,應加上廣告行銷宣傳不實,例如天然/自然/健康100%,業者應有誠實標示的基本責任。產品成分標示,如果產品包裝面積不足,應利用數位科技揭露(例如QRCode、食品雲)。對業者懲罰性賠償,應包括不實標示,有詐欺之嫌。
目前,有兩個團體在替消費者集體訴訟,一是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二是台灣消費者保護協會,但都不是進行得很順利。經一事,長一智。對於消費者的救濟方式應有原則及方式,以免亂成一團,資訊應公開讓業者和消費者易於取得。應鼓勵業者、學校、民間團體在檢驗後發佈檢驗結果,不應打壓,以免造成寒蟬效應。
設立基金用途,應可包括檢舉者獎金,以鼓勵吹哨者。另外,針對消費者受害賠償,可分為立即性及長期性,例如1979年多氯聯苯事件發生迄今34年,已影響到第三代,還未終止。
由於食品不安全的事件一再發生,很多人都在討論,甚至在媒體公開發表意見。有人提到在媒體放話的人,不是專家,所以建議某某單位要提供給媒體食品專家學者名單。我對於有些學者同時身兼食品公司的重要關係人,提出提供名單資料給媒體時,要同時提供專家學者與業者的關係,這是資訊公開,也是要利益迴避。台灣人才濟濟,各有專長領域,當資訊公開,必有專業者可以提供更多資訊,我們應建立食品安全網站平台,提供最新且正確的資訊給消費者。
這次會議結束了,我的腦海裡留下江宜樺院長的一句話:「這次是句點。我們一起畫上句點。」我也是這麼期望著,但對於食品安全,說真的,我不相信這次是句點!
台灣如果都是五分鐘熱度,事件發生,大家急成一團,喊喊口號,以為已定民心。但如果沒有真正執行,落實食品安全管理,還是有很多漏洞可以讓業者鑽來鑽去。如果消費者沒有覺醒,仍然只重口感,不重視營養和安全,只會讓業者有機可乘。我們看到日本政府推動《食育基本法》,規劃執行策略方案,把食育從小孩到大人,從農地到餐桌,對農民尊敬,對糧食珍惜,對環境保護。台灣的食品安全教育,從學校到社區,從個人到家庭,從社會到國家,都要有整體的決心,才可竟功。
(作者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