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良食教育
by 流浪小貓咪
跟朋友聚餐,我最聽到的話便是:「嘩!你有好多東西都不能吃,好可憐喲!」我因為過敏的體質,所以對於食物、生活用品特別在意、小心。除健康因素外,我也想透過飲食實踐綠色生活。故此,聽到友人們對我的評論,我總會花很多時間解釋和敘說我和Jeremy在生活實踐裡的改變歷程,希望藉由自身經驗讓對方多了解有關飲食和環保方面的議題。我發現,在這些來回對話和生活實踐中,我正慢慢走出一條屬於我們自己的「良食教育」之路。
讓食物放回餐盤上
我和Jeremy各自從大學時期便離家自立。雖然我們都略懂簡單的烹調方法,但時常遷移的生活,使得我們難以擁有自己的廚房和冰箱。故此,外食、外帶食物便變成無可奈何下的選擇。
剛同住之時,我們是一起住在一個不足十秤的套房。煮食成為一種不設實際的奢望。故此,樓下幾間餐廳便成了我們的「餐廳」。偶爾外帶便當回家趕看球賽,大家也是直接把放在塑膠袋裡的便當放在膝上,邊看電視、邊吃晚餐。飽餐一頓後,便當連袋、連免洗餐具一併丟到垃圾桶裡去。
有一回,我在夜市買了分裝水果回去,然後「自然」地把它們放在餐盤裡,打算邊看電視、邊吃水果。沒想到這簡單的舉動竟然嚇到了Jeremy。他說:「我已經很久沒有在盤子上拿水果來吃了!」他的一句說話讓我突然感覺到,原來一直在外頭生活的我們,竟然距離餐桌——甚至是食物——那麼的遙遠。但是,我們對這卻是全然麻木!
每個人都有一顆想下廚的心?
之後,莊祖宜的《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其實,大家都想做菜」》一書,讓我開始懷愐起昔日下廚之樂及媽媽菜的味道。於是,我開始研究如何利用台灣的大同電鍋來烹煮香港的「煲湯」。而這場飲食文化外交,除讓Jeremy更能了解我的文化背景外,也讓我們開始思考自己動手下廚的可能性。
大同電鍋的變化有限,小小的一個電磁爐也有很多的限制!故此,我們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去找一間有廚房,而我們又能付擔得起租金的公寓。一輪搬家、整理和清潔後,我竟然為了聽到汽笛壺能在瓦斯爐中嗚嗚作響而覺得十分感動!因為,我們終於有了一個可以煮東西的廚房了!後來Jeremy在轉換工作之際,為自己安排了一個短暫的假期。他說要一展身手,尋回昔日入廚之樂。下廚,好像真的是每個人心裡小小的一個願望。
從好吃,到向小農學習「吃得好」
除下廚煮東西、直接到菜市場買食材外,我還帶Jeremy去池上看稻田,以及參加農學市集的生產者之旅,直接到米農家割稻子。我在想,去直接認識土地,應該會對自己所吃的食物更有感覺和認識。
活動結束後,Jeremy的生活也漸漸出現了一些改變。他開始對食物、農業議題有關的書籍和紀錄片更有感覺和興趣,也開始想去關心到底自己平常吃的究竟是甚麼東西。例如他到超級市場買東西,會耐心閱讀標籤上的成份表,數一數究竟有多少化學成份是他不懂的。後來,我們也嘗試到農民市集買東西,嘗試跟生產者多多學習。
剛開始的時候,是出於這些食物味道較好、口感較扎實。後來我竟發現這次我吃了這些無毒海產後,居然沒有出現平日吃海產便會過敏的反應。我們開始懷疑、甚至相信在外頭吃到的海產是否真的有添加了一些不該加進去的東西,而我的過敏會否又跟這些東西有所關連?種種事情,再加上反覆不定的過敏,讓我思考到:「我們要吃得好,不只是為了味道、健康,更要為了保護乾淨的環境、保護下一代的未來!要不然,我們的未來將步上一手買食物、一手買藥丸的光景!」
生活裡的實踐
最近,Jeremy跟我說了一件小事,讓我深深相信,每天生活裡的實踐,是堅持我們信念最重要的一環。他每天都會拿著陶瓷製的隨行杯去買咖啡,不少同事看到他那個杯子。過了一段時間後,他的同事開始好奇的問他說:「你為何每天都要拿這個杯子去買東西?不會很麻煩嗎?」Jeremy跟他們說:「每杯可折扣3元,你買100杯就省了300元!而且這個杯子比較安全,像你手上這個紙杯和塑膠蓋會釋出不好的東西,而塑膠要100年才分解。」對方聽得一頭霧水,但Jeremy深信他相信的事。一旦別人有興趣,他都樂於分享他知道的事。
我們真的需要很多食物嗎?
從感知、學習到實踐,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但大多數的人,都只是看到了我們的結果,然後就幫我們自動貼上標籤,如「養生」、「老人家」、「好可憐」、「不能享受」等。剛開始我也很想跟這些標籤脫離關係,但慢慢的我覺得自己越來越超脫這些名號或形容詞!因為,這已經從一個行為,變成一種習慣、信念,和我自身的一部份。
回到文初提到我的朋友們對我有很多食物不能吃的問題,我後來發現,問題其實都出自每個人身上:「我們真的需要很多食物嗎?為何少吃了一些食物,甚至拒吃一些所謂的垃圾食物時,我們居然會覺得是一種損失?」我想,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找到一個答案。
瀏覽更多流浪小貓咪文章:
- 當我們走投無路後找到的出路
- 我看反核繪本《朝頭早,記著出來呀!》
- 守護餐桌的使者
- 七年之後——理論與實踐間的距離
- 歧視,無所不在
- 房子,買還是不買——現代城市遊牧民族心聲
- 我的28歲已婚生活
- 現實裡的二人世界
- 沒有退路的家庭照顧
- 最遙遠的同鄉人——移民後的朋友們
- 生與不生之間
- 無法跟父母言說的痛
- 「跳」出人生
- 是王家也是我家——漂泊人民的心聲
- 我結婚了(下)——關係的移動
- 我結婚了(上)
- 把病說出來
- 做外國「人」,甚艱難
- 女兒,何價?
- 房子教我的事
- 當比基尼遇上反核
- 從災難裡看見的人性問題
- 在性別議題裡看見不一樣的香港
- 冬日湯水之聯想
- 外出打拼的女人
- 一隻腳的力量
- 當未來遇上25
- 我要做哪一種人?
- 旅行的意義——姐弟關係之重建
- 女人之間的「互助」競爭
- 女人的家,在哪?
- 肉帛相見——女人的秘密基地
- 脫衣服,也是一種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