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易了解的」Sofia Helin
by 小勤
去年開始迷上北歐電視劇。
先是一口氣看完了 Forbrydelson(丹麥文,意思是「犯罪」),爾後猛追 Bron(瑞典文,意思是「橋」)。這兩齣戲劇在英、美有很好的成績,因而帶動美國買下劇本,拍攝美國版。但是,即使故事相同,說故事的方法還是不一樣。我比較偏好原版的敘事風格。
兩齣戲的主題都是犯罪推理,兩齣戲的靈魂人物都是女性。相較於主流英、美戲劇,一集解決一個案件的節奏,這兩個作品則相對緩慢許多,願意花一到兩季的時間,細細梳理一個案件所牽動的所有人、事、物。不疾不徐,卻依舊高潮迭起。劇組花了許多心力在處理故事主幹以外的分支細節。人性、情感、關係,那些人與人之間的皺折與波瀾。故事裏的各個人物都有獨一無二的層次感,亦不流於俗套,我很喜歡。另外,我想是因為北歐的性別文化有其特別的風情,這兩齣戲劇在性別、性慾、身體的呈現上,明顯不同於英、美作品的手法。例如,裸露場景的處理方式就很不同。裸露,就是裸露,那種很生活化的裸露。簡單講就是,不該露的時候,絕對不會突然來個矯情的脫衣,該露的時候,則是坦蕩蕩,不會半路殺出一件小內褲。沒有馬賽克,沒有突兀的鏡頭轉換。完全合情合理,落落大方。
我特別喜歡 Bron 的主角 Saga Noren,也喜歡詮釋這個角色的女演員 Sofia Helin。Saga 是一個在專業能力上厲害又認真的警察,具有亞斯伯格症的人格特質。 近年來不少歐美戲劇的主角,都有反社會的性格,例如英國 BBC 的 Sherlock(新世紀福爾摩斯),美國的 House(怪醫豪斯)。一般而言,這樣的人物,常常被拿來當作喜劇的素材,增添辛辣譏諷的效果。但在Bron 這齣戲裡,卻看到另一種處理方式。Saga 的性格是由平凡的細節漸漸堆疊起來。她的直接與誠實,不是每個人都欣賞,但其他角色對 Saga 的回應都很平實,鮮少辱罵、詆毀的尖銳言語。 而觀眾更可以在這些細節裡,觀察到 Saga 那也許不尋常,但細緻複雜的情感流動。
在看這部片子時,我注意到 Saga的上唇右側,有一個傷疤。受到主流美感操作以及刻意遮瑕手法的制約,當我看到一個女主角臉上有疤痕,而且沒有被特意處理,鏡頭也沒有迴避特定角度的時候,我武斷地認定那一定是故意的。我以為那是為了這個角色而畫上去的疤痕。結果,我錯得離譜。
(The Bridge – Bron / Broen Trailer 影片預告)
那個傷疤是「真的」。
Sofia Helin 在二十四歲時,出了一場嚴重的意外,造成骨折,手臂與臉部受傷。Helin 坦承,在受傷之初,她的確很擔心臉上的傷疤,會對未來的演藝事業造成負面影響。「一開始的時候,我很沮喪,甚至感受不到從意外中存活下來的喜悅。但最後,我變得更有自信。我想:好,我留了個疤,但是也許除了長相,我擁有更多。」她認為意外所造成的傷痕,讓她得以更真誠地呈現自己。她說:「疤痕展現了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不是一個全然平靜、開心的人。我不是一個容易了解的人,我很複雜。」
同劇的演員 Kim Bodnia 曾經如此形容與 Sofia Helin 對戲時的感覺:「妳/你可以從 Sofia 的眼睛裡,看到好多好多不同的情感。」 因為複雜,所以細膩。因為複雜,所以有戲。
瀏覽小勤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