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女性影展一隅之一】非典型女性主義

by 依凡斯

  • 導演:芙蘿倫斯.提索(Florence Tissot)、希薇.提索(Sylvie Tissot)
  • 2015︱法國France︱紀錄片Documentary︱Color︱Blu-ray︱52min
  • 2015首爾國際女性影展
  • 2015法國克雷泰伊女性影展

(圖片由2015臺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圖片由2015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從18世紀英國作家、女性主義者瑪麗‧沃爾斯考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起始,縱貫四個世紀,多元並存的女性主義之中,沒有何者能夠被稱為「典型」。但理論向來有最「時興」者,若分別檢視女權運動的三波浪潮,則似乎各有一種典型的聲音。我們認識的克莉斯汀‧戴爾菲(Christine Delphy),曾直言批判「法國女性主義」的措辭乃帝國主義的發明,其所貫徹的主張直指父權核心,意在撼動體制的女性主義者,她所代表的意義就是第二波浪潮中的基進女聲。在今日的風潮當中,這似乎也已成了「非典型」。

Florence & Sylvie Tissot在紀錄片《非典型女性主義(I’m Not Feminist, But…)》以平易的角度切入戴爾菲的生涯,由揭開「女性主義者」帶著神秘色彩的身份開始,透過淺顯的方式以及呼應時代的剪接,讓戴爾菲親自講述其數十年來的經歷,包括她踏入女性解放運動的契機、致力於解放的奮鬥、發現女人經濟上的受壓迫、學術圈的玻璃天花板,以及性別階級、同性戀的身份等等。影片藉著強調經濟、種族方面的壓迫以及多元價值,點出第二波女性主義與當今廣受關注的各項議題的交集。

本片也收入戴爾菲當年參與女性解放運動的珍貴影像。除了與夥伴們並肩進行第一線的抗爭,並透過經驗與辯證尋找瓦解壓迫的途徑外,戴爾菲也是對性別問題有深入研究的理論家。1970年代,她提出唯物女性主義(Material Feminism)的概念,這個流派的另一位著名理論家,就是在片中也出現過幾個鏡頭,身兼戴爾菲戰友的夢妮克‧維提(Monica Wittig)。她們不僅覺察女性所身受的經濟壓迫,以及明顯存在的性別階級,維提更曾提出必須去除生理與社會性別的桎梏,才能解放人類各種特質的主張。

除了以唯物女性主義的立場聞名之外,戴爾菲也經常被歸類為基進女性主義者 (radical feminist)。她清晰指出父權系統的存在與運作,例如她曾批判家務勞動的剝削不必然與資本社會有關,卻是一種男人對女人的剝削。另外,戴爾菲也始終與受壓迫的女性站在同一陣線,一如片中呈現了她走上街頭捍衛穆斯林婦女穿戴頭紗權利的實況。她自始一路堅持這種與女人同在的精神,我們也在影片中參與了她與美國基進女性主義者凱特‧米列(Kate Millett)的對話,她主張娼妓是制度下的受害者,不應被譴責。戴爾菲至今仍保持廢除主義的立場,前年亦曾撰文主張懲罰買春者,才能給予受剝削的女性真正的平等。

訪談中,戴爾菲幾次提及西蒙波娃,並談到彼此共同的成長經驗:幸而家中沒有添一個弟弟,否則她們能夠獲得的關注與資源將大幅縮減,便沒有機會走到今天的位置。不難發現,這些資深的女性主義健將多半自她們幼年之際,即親身目睹性別之間的不平等,也因此能夠著眼於撼動體制,並為女人發出基進的聲音。

對比我們這一代的經驗,檯面上醒目的不公已愈來愈少見,不平等的現象逐漸隱而不顯,它們遁入私領域繼續維繫體制,偽裝成「職場生存之道」使人不得不適應,這些不平等更確切地藏匿於法律、文化、體制中。而我們身處在一個從小受「男女平等」的教育洗禮的環境,往往更加難以發覺字面的意義與現實處境的差距,錯過覺察各種壓迫的機會。

「我不是女性主義者,但是……(I’m not Feminist, but…)」這不是一句專屬於1960年代的台詞,時至今日,它仍舊是一種常見的發語方式,檢視歷史的脈絡,我們了解父權不斷在伺機增強,它甚至也操作「女性主義」成為一種時尚、流行產物的包裝手段,使得情況愈趨複雜。不過,如戴爾菲這樣屹立著的女性主義者,仍為當今的人們指引著一條道路,讓後起的奮鬥者得以格外小心地在錯綜的體系間辨識出一條政治正確的道路前行。

戴爾菲傳承給予我們的經驗,是女性主義不只是叛逆而已,它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體制、同時也對自我的永續挑戰。她的主張或許已屬今日性別理論的「非典型」,但她的堅毅卻是女性主義者的「典型」。

了解更多《非典型女性主義》電影資訊

(本文由基進女性之聲提供)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