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政策與性別、階級、族群息息相關
by 網氏
母親節前夕,一支名為「媽媽的愛.守護的力量」影片在臉書上大量流傳,這支記錄聽障媽媽林依婷養育聽障女兒「饅頭」艱辛的歷程,為了不使孩子重蹈自身聽障的不便,依婷媽媽忍受種種挫折,慢慢帶領女兒認識這個世界,依婷正向努力的形象,網路上按讚連連。
聽障媽媽適合扶養有聽障的孩子嗎?相信這是許多人疑惑,當我們歌頌母愛偉大之際,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資源與配套的托育制度來協助有障礙的母親?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2013年15歲以上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詢問15 至 49 歲有偶(同居)女性想或想再生育者,有哪些因素願提升其生育意願?調查結果,多選擇「提供生育(育兒)津貼或教育津貼」與「提供 6 歲及以下托育費用補助」為主,分別占 28.87%與 27.68%,「提供鼓勵生育工作環境」亦占 了14.52%,調查呈現對友善育兒政策殷殷期盼的七成以上女性意向,卻少對育兒的障礙家庭進行統計分析,更惶論提出有效的資源分配政策!
依婷媽媽在受訪時表示,為了照顧聽障女兒「饅頭」與一般人無異,讓孩子裝設電子耳,學習口語訓練,她必須放棄「好多自己的事情」,包括職涯發展,包括將女兒交由家人照顧學習口語表達,放棄親子相處時間;後來接女兒回來自己照顧後,她又得表現更多的愛和努力,和女兒建立起親密關係。和女兒之間的溝通,始終令依婷媽媽感到挫敗,即便是帶女兒就醫,與醫師溝通不良,依婷也是事後從朋友口中才得知可以申請手語翻譯員居中協助,聽障媽媽的需求如此,那協助其他身障、視障、罕病媽媽、特殊孩子母親的資源已公開透明眾所周知?
婦女新知基金會於5月6日(2016)舉辦「不是媽媽照顧,就是阿嬤照顧,母親節誰快樂?」母親節記者會,揭示了一個重點,現代托育問題大多還是自己照顧或交由親屬照顧,特別是家中的女性長輩承擔。
根據主計總處針對15 至 49歲已婚生育女性的調查,最小子女在未滿 3 足歲前的實際照顧方式亦以「自己與丈夫(同居人)」 照顧為主,約占五成二,若再加上爺奶更高達八成八(表一)。比較民國82年和102年,20年來因結婚而離職的女性雖略有減少,但因生育離職的比例,從71萬8千人上升到84萬6千人,上升比例約0.58%(表二),「需要照顧子女」正是多數女性因育兒而退出職場的重要因素(表三),顯示不論是自己照顧或親屬照顧,托育問題呈現出階級因素,經濟條件較差或有特殊需求的媽媽,比較難從親屬或長輩處獲得協助(可能如「饅頭」這般需多費心力,或家輩需要忙於生計),只能自己照顧年幼子女,因而陷入家庭經濟困境的惡性循環中。
抗議蔡英文任命的林全內閣性別比例只有十分之一,母親節前夕,婦團和性別平權推動團體特別到民進黨中央黨部要求新內閣補課兌現蔡英文政見!因應少子女化和高齡化問題,托育、長照為蔡英文競選總統時重要的政治承諾,完善的政策及制度擬訂不僅與性別相關,也與階級、族群有關,這也正是行政團隊成員需要考量多元性別、多元族群以及階層等種種身分代表性的原因,而非同溫層的權力菁英。
資料來源:臺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