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河邊物換星移40年

by 李麗嫺

民國66年(1977)6月高中畢業後,從台東鄉下來到我心目中的大城市–高雄,從事為期四個多月的第一份工作,那時候的愛河,對我來說,只是一條聽說很多流鶯出入的地方。親臨愛河後,感覺花木扶疏綠意盎然,眺望有山又有水,風景好優美,只可惜愛河的水污濁味道也不好聞,這就是愛河給我的第一印象。

與工作夥伴戶外勘查基地的麗嫻(左一)。李麗嫺提供
與工作夥伴戶外勘查基地的麗嫻(左一)。李麗嫺提供

民國68年(1979)9月再次來到高雄求學及工作,那時候的愛河味道一樣沒有改善,但週邊已有一些大型的商業設施,地下街、電影院及百貨公司等,是年輕的我假日休閒的好去處。工作方面因還在累積經驗,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室內繪製建築圖,很少去戶外勘察現場。71年學業完成後就離開高雄了。

民國73年(1984)又回到高雄,但情況與前二次不同了,是在高雄定居並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庭,就這樣變成高雄人了。因角色的轉換,生活的重心著重在家庭與工作上面,於工作上因多年的經驗累積,職務越來越高,相對責任也加重,往戶外勘察基地與工地的機會也增多了,由於有些案場在愛河沿岸週邊,就自然而然的注意到愛河的變化。

因為政府採取污水下水道系統及直接阻截污水流入愛河的治標方法後,並開始有系統的逐年運作施工,漸漸的我感受到愛河的水質在改變,87年(1998)起上、中、下游愛河流經的區域環境也在慢慢變形了,有了「客家文物館」、「光之塔」的週邊假日還有農產品市集可採購,還有「愛河之心」白天遊如意湖,晚上散步其中欣賞愛河燈光藝術代表之一的美麗夜景,涼風徐徐令人陶醉。「河堤社區」花木扶疏,並有許多特色餐廳及咖啡廳,是享受美食的好地方。愛河下游的「和平公園」與愛河河畔景觀融為一體,園區內樹木草坪遍佈綠意盎然,成為高雄市每年元宵節燈會佈置重點區域,也是我和孩子每年必來欣賞之地。「愛之船」是好友來高雄,搭乘欣賞愛河美景的最佳選擇,愛河沿岸自行車道更是讓工作忙碌的我,假日健身的好場所。

愛河在如此多元的公共建設中,創造出現代都市中河岸觀光新景點,也帶動了沿岸大樓一棟棟的出現,房價及地價節節上漲,造就了高雄新一波的建築榮景。所以變成高雄人並居住在這個城市是幸福的,也期望高雄市民能保護並珍惜這美麗的環境,由自己做起多關心生態,讓愛河永遠成為城市的驕傲而不是毒瘤吧!

(本文經作者同意刊載,由高雄市彩色頁女性願景協會提供)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