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媒體現象看婦女醫療隱私權
現象一:
標題:老公包二奶,老婆美容挽夫妻情-護膚除紋,找回青春,登陸展開破鏡重圓之旅。
新聞內容:某知名公司中級主管之妻因先生在大陸「包二奶」,心情低落而逐漸消瘦,在其他「大老婆」的相助下,找到名醫美容而挽回青春,並希望此番努力可重得老公「關愛的眼神」……。
現象二:
標題:性氾濫,十五歲少女得子宮頸癌。
內容:某少女日前因身體不適就醫,醫生檢查後發現其已得子宮頸癌。據了解此名少女雖僅十五歲,但自十二歲性生活便十分活躍,三年中已換了多位親密愛人……。
現象三:
標題:只要XX萬就可打造傲人雙峰。
內容:美麗的身材,傲人的雙峰,不論男女都愛欣賞和羨慕。多年來的太平公主、真平公主、飛機場等討厭的雅號,藉由整形外科隆乳手術的進步,您可一夕之間將它們拋棄,徹底轉變,展現美麗、堅挺傲人的雙峰。讓您抬頭挺胸,充滿信心,迎接更美好的人生。據X大整形美容XX醫師表示……。
(以上各現象為保護當事人,作者在內容文字上已做部分修改,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以上的現象看起來應該不陌生吧!沒錯,這些言論經常出現在各類媒體之中,平時看一看,好像也不覺得有何問題,然而萬一被談論的內容主角是自己或是親人,相信大家的感受又是不同了。或許從來不曾有人思考過,以上之舉例除了現象三之外,當事人是否可能將這樣的事件拿出來宣傳?若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這樣的新聞又是怎麼來的?
媒體「狗仔隊」挖新聞的功力競賽是不分台外的,觀眾嗜血的胃口也不是這一兩天才被養成的。面對此類責難,媒體應付的態度大概只有幾種:以「觀眾/讀者有知的權利」來答覆;或是將責任推到觀眾/讀者頭上,認為是因觀眾/讀者愛看,不然他們也不愛報導……;最後一類更狠,反正本來就以煽情著稱,管他新聞局怎麼處罰,只要獲利比罰款多,殺頭買賣都有人做。這就是目前多數人對媒體的看法,久而久之好像也見怪不怪了。
暴力行為從戰爭到傷人傷己,但是看太多後,人就會麻痺或產生厭惡感。然而性就不同了,反正食色性也,特別是和女人有關的,男人女人都會好奇。
於是女人因病上婦產科就醫,會被調查是否是因行為不檢,可疑原因包括性伴侶太多而染病、與非配偶之人發生性關係不慎有孕而想墮胎、使用「特殊工具」想滿足性慾不成而造成傷害……,甚至單純的生理痛,都會被安慰「沒關係,結婚後就好了」;改變容貌,八成是因長的太過「遵守交通規則」,不然就是人老珠黃要挽回男人的心;身材不好找不到好對象,沒關係,只要有錢,醫生保證把妳改造成「讓男人無法一手掌握的女人」。
女性不幸被性侵害,報導的角度不是如何去協助她治療身心的創傷,而是在「該女子年輕貌美、身材美妙,事發當天其深夜獨自走在暗巷中,嫌犯因酒後見色淫心大起,在一時衝動下犯下錯誤……」諸如此類的文字上打轉。 台灣婦女因為文化因素,本來其對和「女性」相關之醫療行為就較不主動,能拖就拖,假設日常生活中又老是接受到此類媒體教育的洗禮,試問多少女性在遭遇女性健康問題時會主動求醫?或是更確切的是說,「敢」主動求醫?
更奇怪的是,如果不是病人主動洩露,那麼記者的消息從何而來?於是醫療人員自然成為被懷疑的對象。原本保護病人之醫療隱私是醫療教育中的常識,但目前經常可看到醫生老是出現在媒體上,大刺刺地以專家之姿態談論患者的病情。
當然,為了怕被指責不顧患者的隱私權,醫生與媒體會很聰明,也很有默契的以不照出患者的面貌或打上馬賽克、將聲音混聲播出、患者名字改為王X美或是王姓女子之類的手法來報導。當然其動機會被解釋為是「對觀眾/讀者做正確的健康教育」,然而誠實評估,多少人在看這些消息時是以「被教育」而非看八卦、甚至藉以「警告家中的良家婦女」之心態來解讀它?
當我們一直在探討如何提高女性接受子宮頸抹片和乳房檢查之比例,如何改善硬體讓女人有親善的醫療環境等以保障婦女的健康權之際,請大家也不要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不論是面對他人或是鏡頭,人,特別是女人,她/他的身體都有不被窺視的權利。
(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自528世界婦女健康行動日-第六屆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手冊)
(本文作者為台南基督教家庭協談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