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人,吃在地食物
by 黃淑德
前言:稻米炸彈連日來嚴重威脅台北街頭,突顯出台灣加入WTO後,本土稻農在土地、人力成本高的情況下,難敵進口稻米的競爭。台灣稻農生路難覓,以最激烈的方式表達抗議的心聲。
如何支持本土農戶生存,生產新鮮安全的農產品?「支持小型農家及合作農場」為主婦聯盟合作社常務理事黃淑德提出的長遠且深切台灣需求的想法,與你分享。
要支持小型農家及合作農場,就是買本土生產食物。買在地食物,你花的每一塊錢中的大部分可以落到農友口袋;如果你習慣到連鎖超市(或量販店)消費,那麼你消費的每一元,可能只有幾分錢是農友的所得(特別是進口食品,如泰國水果、進口牛肉,台灣97%的牛肉都是仰賴進口)。
當有自覺的購買本地食物時,我們是透過金錢-貨物的交換選擇了經濟活動,也就是活絡本土經濟景氣,因為在地消費的金錢,可以留在當地流通。享受的其他好處包括:熟度夠、新鮮度佳、品種多樣、減少中間商與運輸的費用;在地蔬果通常是符合節氣生產的,可以熟度較佳才採收,所以能有該季節特有的風味。因為不需擔心長途運輸的損耗(碰撞壓傷、長黴、腐爛、脫水),所以不需依賴藥燻防腐、多重包裝及冷藏。
全球化的時代,食物被當成一般商品運來運去,我們首先應降低對空運食物的消費,以降低因運輸對石油的消耗與空氣污染。像台灣全島及澎湖所生產的食物都可視為「在地食物」,因為生鮮產品通常一天內可由產地運至市場或消費地。
* 要支持在地生產的食物,你可以這樣積極行動: 依季節認識在地盛產食材,並學習其烹調方式
* 和鄰居共組一個在地食物的配送班
* 到餐廳點菜時,盡量挑使用台灣生產的材料的菜色(可以少吃鮭魚、鱈魚)
* 認識在地農友,到他的田裡拜訪了解他的栽種情形
* 在自己家裡或社區舉辦當季食品的分享餐會
* 購買一批盛產的蔬果,學著自己做果乾、醃製、果醬、果汁,留到季節後仍可享用或分贈親友
* 闢一小塊地學習種菜,試著減少對外購蔬果的依賴。